第A01版:
    
牧野区
“谷”“城”竞风流

本报记者 李超

“牧野洋洋,檀车煌煌,驷騵彭彭”。

在今年7月打赢了一场防汛抢险的人民战争后,牧野区持续书写着传奇:前三季度,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66.7亿元,1月至10月份,固定资产投资增长8%;新签约亿元以上重大产业项目15个,总投资172亿元;新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6家,达到23家。电源产业园区被评为“省级绿色循环化改造示范园区”,获省政府奖励资金500万元。灾后重建扎实开展,谋划灾后重建项目157个,总投资128亿元,其中43个项目纳入省规划灾后重建项目库,55个项目开工建设……

“全面落实省委‘两个确保’‘十大战略’,围绕市党代会提出的‘两地三区一枢纽’‘进五争四’战略目标,牧野区明确了以郑新一体化发展为引领,以中国电池谷、中国电波科技城建设为抓手,深入实施工业强区、商业富区、生态立区三大战略,全力建设“两区一高地”(中国电池谷核心区、滨水生态魅力城区和中部地区创新创业高地),推动牧野区综合实力进位升级,打造高质量发展新牧野的发展思路。”牧野区委书记牛晓辉说。

80后的张红领是新乡天力锂能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天力公司)烧结车间的班组长,他想不到8月份自己吊着绳子钻炉膛检修部件、清理污垢为复工复产赢得宝贵时间浑汗如雨的场景,令公司副总经理王长明至今念念不忘。

“7·21”新乡暴雨洪灾,强度大、持续时间久。牧野区化学与物理电源产业园区积水平均深度1.7米,园区内的天力公司水深达2米之多。车间生产线系统、窑炉、原材料成品仓库、办公楼等均被洪水浸泡半月有余,前驱体车间及三元材料烧结车间被迫临时性停产。设备损失超过6000万元,存货损失近4000万元,极大地影响了公司的生产经营和发展。

是怨天尤人,坐等救济,还是上下同心,复工复产?牧野区选择了后者。

制订工作方案,加强统计监测,搭建对接平台,谋划灾后项目,帮助企业消杀,“万人助万企”,多部门合力助推企业复工……系列组合拳层出不穷,牧野区工业体系涅槃重生。

聚焦主导产业,打造中国电池谷核心区。

按照新乡市发展壮大电池及新能源产业、打造中国电池谷的战略部署,牧野区充分利用新能源电池和材料研发、制造优势,大力发展电池及延伸产业,打造全链条产业集群,建设成为国内知名的电池谷核心区。重点培育一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和细分领域“单项冠军”“隐形冠军”,推动更多产品、技术在国内电池及延伸产业中成为关键环、处在中高端、具有核心竞争力。

科隆集团新能源材料产业园项目、天力锂能三元电池材料项目,科隆新能源打造国内最大的锂电正极材料研发及产业化基地,科隆新能源、天力锂步入上市挂牌快车道,电动车辆产业发展层次持续提升,电池及延伸产业百亿产业集群发展步履铿锵。

“到2025年,牧野区力争电池及延伸产业集群规模超过100亿元,新能源电池正极材料产量达到10万吨以上。”牧野区经济发展局副局长畅同征说。

聚焦科研创新优势,建设中国电波科技城。

北斗卫星、嫦娥五号、“神舟号”载人航天飞船、“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大运-20大型运输机、轨道交通等大国重器让每一名华夏儿女为之振奋,作为高精尖领域的零部件供应者牧野区,更是先于人前体味到科技创新带来的实惠。

河南师范大学、中电科22所、河南天博物联网研究院等科研院所,藏于闹市而独秀于林。

“城”从哪里来?“城”从科技创新中来,牧野区要打造中部地区创新创业高地。

发挥所辖科研院所的研发优势,积极争取国家、省级重大创新平台、重大科技专项在牧野布局,力争郑州大学与我市共建电池及新能源实验室落户牧野区,到2025年市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新增5家以上。

突出科技成果转化,充分发挥中电科22所技术研发优势,依托天博物联网研究院和起步区17万平方米标准化厂房,重点推进与华为公司共建ICT产业创新中心等成果转化项目落地实施,全面加快中电科22所新能源电子、智能边缘计算网关、无线通讯及应用等领域科研成果转化步伐,实现以研发带动产业、产业回报研发的良性循环。培育壮大创新主体,深入实施创新型企业培育活动,加快形成以创新型龙头企业为引领、高新科技企业为支撑、科技型中小企业为基础的创新型企业集群。

“到2025年,力争全区新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30家、科技型中小企业40家。”牧野区科工信局副局长李志强说。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在总结党百年奋斗的宝贵经验中,提到“坚持开拓创新”。我们已经看到,一幅科技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的精彩画卷正在徐徐展开,牧野区在新的赶考之路勇毅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