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2版:
      

照顾受灾群众 崔老师变大厨

本报记者 胡殿芳

崔海港是市四中的历史教师,31岁的他,讲课深入浅出,风趣幽默,深受学生喜爱。可是,在课堂里上下五千年任意驰骋的崔老师,怎么变成了“崔大厨”了呢?说起这事儿,还得从“7·21”洪涝灾害说起。

当时正在享受暑假的崔老师主动请缨,和其他老师一起,24小时坚守学校,逐个教室、办公室进行排查,及时清理排水口杂物。暴雨中,他们个个被雨淋透。崔老师和大家一起努力,保住了学校,也为学校成为受灾群众的安置点奠定了基础。

几天后,市四中被定为卫辉市受灾群众临时安置点,这个任务光荣而艰巨。“离开家园,群众心情一定很难受,怎样让他们感受到温暖和关怀呢?” 在校领导带领下,崔老师和大家一起当起了志愿者。他们想尽一切办法,筹备各种生活物品,还像迎接贵宾一样,在校园里贴满了温馨标语。7月26日,受灾群众走进校园,扑面而来的不仅有学校教师热情的帮助,还有四周墙面上温暖的话语:风雨同“新”,“豫”你同行;一方有难,八方支援……

感受着党和政府的关怀,受灾群众的心逐渐稳定下来。但是一日三餐、吃喝拉撒可不是件小事。俗话说:“众口难调。”崔老师负责大家的伙食,平时在家很少做饭的他,此时却格外细心起来,既考虑到了群众的饮食需求,也顾及到了每个人不同的禁忌。“比如,有的群众不能吃高糖食物,有的不能吃油水大的食物和猪肉,这些都必须考虑到。” 崔老师说。

群众到达的第一天,崔老师就挨个询问,详细了解每个人的饮食需求,然后传达给负责饮食的单位。每天饭菜送到学校后,崔老师都会把有特殊要求的饭菜送到群众手里,一边看着群众吃饭,一边问味道怎样,然后一一记下,下一顿尽量改善,以满足大家需要。一来二去,本来并不负责做饭的崔老师,在许多群众口中却变成了厨师。每次见到他,大家都亲切地叫他“崔大厨”。他也总是随声应和或默许,从来没有纠正过。因为他感觉这个称呼很亲切,也很贴切。

在那些日子里,崔老师一直为群众的伙食跑前跑后,俨然一名大厨。其实,他家里也有一堆事儿:1岁多的儿子两次住院,都是爱人克服困难,独自跑医院;虽然有时也会抱怨几句,但更多的是支持。这让崔老师既温暖,又惭愧,但他一点儿也不后悔。因为在他看来,灾情就是命令,救灾就是责任,“咱是党员,关键时刻,咱不上谁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