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晓宇
《红楼梦》一书我已经读过好多遍,每一次品读都有异样的风情。在我以为将它攥于指尖、读懂它时,好似它又有了另一种解读,好像怎么读它都读不对似的,那般神秘莫测。然而,我又那么爱去探索它每一层迷纱背后的美丽。
孩提时读它,是看它精美的插图。
林妹妹蹙起的罥烟眉、泪光闪烁的含情目、华美绝伦却毫不夸张的衣饰……那样让人心动。宝哥哥圆月般皎洁的面孔、春晓花色般的面色、刀裁般的鬓、墨画似的眉,面如桃瓣、目如秋波、怒时有笑、嗔视有情……真真一个遗世独立的美男子。我喜爱这些人姣好的面容、美好的心灵,爱大观园里别致的各色院子。那里的一山一石、一草一木,对我来说是梦一般的存在。
少年时读它,是感怀贾宝玉、林黛玉的悲情。
他们二人本就是前世的姻缘,却注定只能是个悲剧。宝玉原为天上的神瑛侍者,只因怜于崖旁的一株绛珠仙草,便注定二人今生的纠葛。她以眼泪报了他一生,他也负了她一生。那时的我单纯地认为,他们最终的走向是因为两个人不断误解,不断错过。是他们自己一手促成了这爱情悲剧。而今,世事变迁,似乎也理解了二人的无奈。他们的爱情受于世俗的困扰、家庭、背景、性格……这些都是原因。我们不能怪黛玉的多愁善感,因为她寄人篱下,没有安全感,没有感受到亲人间真正的暖流。就连情投意合的意中人宝玉也负了她,娶了安于世俗的宝钗。她不够圆滑、太过于个性,终究成了这腐朽社会的陪葬品。悲哀!
而今品读,是感知栩栩如生众多人物的形象。
月光如雪,岁月静好的夜晚,还是爱伴着一杯茗,望断残叶凋零。
理解了每个角色在那个社会大背景之下的逐渐没落、凋零,就连我最不喜欢的宝钗,我也学会了懂她。她是封建礼俗中标准的妇人形象,贤良淑德,听于父母之命,与大观园上上下下建立良好关系,树立自己美好的形象。她乖巧伶俐,深得人心。相信金玉良缘之说,却始终没能赢得宝玉的心。她又何尝不是那个时代的牺牲品?或许我们同情贾宝玉、林黛玉,会觉得是由于宝钗的介入而使二人陷入困境,让黛玉抑郁而亡。但是,她的结局又何尝不悲?独守空闺、眼看着贾府一日日的破败、腹中未出世的遗腹子……一切美好都崩坍了。她也欲哭无泪了吧!要有多坚强,才能造就宝钗?所以,我由讨厌变为了敬佩。不论何时何事,我们都要学会换位思考,设身处地为他人考虑。要知道,人无完人,只有将心比心才能静心品悟每个人。
总是在这样静谧的夜,在皎洁的月色下,伴着零散的月光,沉溺于《红楼梦》的世界,才是最幸福的时光。爱在暗夜里,嗅着自己心爱的书散发的独特芳香。走进红楼的深处,如花美眷似水流年。年轮焊接彼此的生命轨迹,对前尘的遗憾,对往事的眷恋,缅怀娉婷于指尖,知冷知暖,轮回四季。烂漫的春天里,绚丽着风雨过后的彩霞满天。夏日的小语溪里,吟唱着婉转动听的采莲曲。层林尽染的秋色里,看那落叶飘飘。皑皑白雪之上,一对雪人渐入佳境。
月从窗外升起,手捧《红楼梦》,耳畔回响“思君如满月,夜夜减清辉”“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等清词丽句。
品读它的故事还在继续,或许中年时读它又是另一番光景;亦或是老年时读它,会热泪盈眶……我想,这一切都是值得的,我将用一生去品读它的点滴。
枕边有本《红楼梦》,晚间的陪伴,精神的家园。读到心酸处,荒唐愈可悲。由来同一梦,休笑世人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