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郭书武
10月20日,市第一中学(以下简称市一中)校长助理李仲,风尘仆仆来到山东省泰安市,看望一位85岁的老人林春芳,代表全校师生向老校友致以亲切问候,并希望她能有时间回母校看看。
这位老校友做出来怎样的壮举,还能让母校如此挂念呢?这事还得从70年前的一次赠书说起。
赠书
朝鲜战争爆发后,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全国各行各业都积极行动起来,掀起了抗美援朝的热潮。
正在新乡中学(市一中前身)上初二的林春芳特别敬仰中国人民志愿军,自己也梦想着能成为他们中的一员。只有15岁的她达不到参军年龄,急得团团转,怎么能表达一下自己的心情呢?
一天,她看到了自己珍爱的《保尔》(原名《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一书,当即决定把它捐献出来。于是,她在书页上郑重地写下一行字:“敬爱的志愿军叔叔们,这本书是我最宝贵的书。为了使它起到更大作用,为了志愿军同志学习保尔的精神,我要把它送给最敬爱的人——志愿军,望学习保尔的精神。1952年2月21日。”
这本《保尔》经祖国赴朝鲜慰问团,最后转赠到了通讯营里年轻战士纪志世的手中。他上过四五年学,在战场上有时间就为战友读报,是班里的读报员。
在行军和战斗间隙,纪志世给战友读了无数遍《保尔》,保尔的故事给予他和战友莫大的鼓舞和强大的精神力量,激励他们度过了那段艰难岁月。此后,纪志世回国、上学、工作,《保尔》这本书一直带在身边,70年来从来没有离开过。
寻找
纪志世想见一见赠书人林春芳的念头越来越强烈。已经在青岛安家的他委托当地媒体,看看能否联系到林春芳。当地媒体又与河南媒体联动,多方寻找林春芳。
在市一中校史展览馆,馆长郭宗义查找到了林春芳的相关档案,清晰地记录着林春芳的入学信息和就业去向。于是,学校和媒体以此为线索,先后求助市公安局、民政局、老干部局、市志馆、林氏宗亲会等进行多方找寻,均没有结果。
2020年10月到现在的一年时间里,社会各界也广泛参与进来,从河南到山东,从新乡到济南,经多方寻找核实,最终在泰安市公安局的帮助下,得知了林春芳已于20世纪60年代来到了泰安市泰山区工作、居住。今年10月18日,市一中和林春芳家人终于取得了联系。
传承
这几天,林春芳既见到了纪志世和《保尔》这本书,也见到了母校来人。此后,《保尔》一书将由纪志世捐献给位于丹东的抗美援朝纪念馆收藏。林春芳回忆起那段难忘的、波澜壮阔的市一中岁月,心中感慨万千。
时隔70年,她看到自己当年写下的字迹后,流下了激动的眼泪。
从学校毕业后,林春芳选择当了一名工人,先到平原省机械厂工作,后又前往东北、北京、四川、广西、山东等地工作,主要从事地质勘探,多次承担多项国家重大建设项目,直到从泰安市电机厂退休。
林春芳说,自己选择当一名工人,把美好的青春献给了新中国建设,由衷地感到骄傲和自豪。多读读《保尔》,才能深深地体会到这个道理:人必须把个体的命运跟国家、民族的命运相联系,为了国家、民族的前途而不是为了一己私欲奋斗,才能产生克服苦难、不向命运屈服的力量。
这次寻找《保尔》一书主人的过程非常具有教育意义,它不仅传承着抗美援朝的精神,也是当年全国人民拥军的见证,同时,也是市一中爱党爱国优秀传统和红色血脉的延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