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3版:
      

书山有路

丁济民

我是一个生活在城市里的乡下人,一个对故土无限感恩,至今难忘故乡那一方土地的温热,将苦难也能咀嚼成甜甜的乳汁,将天空中一声鸟叫也能想像成万物葳蕤萌动的人。

年少时,课外读物在我们穷乡僻壤的农村天然稀缺。记得那个年代,背起的书包像撒了气的皮球一样干瘪。好在村里的团支部靠团员青年在村北凹地种植蓖麻、合欢树苗,用出售后微薄的收入购置了100多本小说和乡村实用读物,成为我贪婪汲取知识的源泉。记忆犹新的那些书有《林海雪原》《三家巷》《黎明的河边》《山乡风云录》《创业史》《冰心散文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铁道游击队》等,我在知识匮乏之中觅到了一片知识的绿洲,给我几近沙漠化的思想注入了一汪清新的激流。这些文学作品中的人物性格与意境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的一生,同时铸成了我热爱阅读的品格,启迪我书写人生的灵魂与向往。

那一年,随着高考制度恢复,恰如一夜春风过后冰雪消融、河水漫涨,犹如过江之鲫一样的高考人群涌动着。没有年龄的界限,没有家庭成分之分,包括“老三届”在内,几乎都踏上了高考的独木桥。在历史长河中,几十年光阴不过是极其短暂的一瞬;而对于一个国家来说,却异常宝贵;对于个人来说,几十年也许就是你的全部,你的青春,你的奋斗,你生命中所不为人知的丝丝缕缕情感的隐现与命运的阴晴悲欢。

在遭遇了两次高考“滑铁卢”之后,我心有不甘,不愿放弃,终于考上了一所师范学校。毕业后我在一所大学工作与生活。远离家乡故土,让我倍感孤单和局促。就像一条乡间水沟里的小鱼儿,不经意间游入浩翰无际的汪洋大海,一下子有了找不到北的感觉,深感自卑和渺小。

利用业余时间大量读书恶补,就成了我当时的唯一之途。而伴随着知识的逐步积累也触发了我的激情与灵感,督促我文学创作的尝试。从那年在省刊《豫苑》发表第一首诗起,至今,我的拙作先后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人民文学》《杂文选刊》《北京文学》等报刊发表,部分作品被收录进多种文集与年度佳作选本。

从1985年我与几个文学爱好者成立河南师大有史以来第一个文学社起,已经有许多卓有成就的师大作家、诗人走向了远方。一路坎坷走来,我在新乡有了一个安身立命的暖巢,我的女儿也从当年咿呀学语的孩童,成为北京大学毕业的硕士研究生。无数个日子从光影中滑落,40年弹指一挥间。我就像路边草窠下的一只蟋蟀,也如浓密岸柳枝条上一只不易被人轻易察觉和留意的青蝉,多年来,在没有功利思想和利益的驱动下,在人们注重职务、职称、社会地位时,我不合时宜地在早已低迷的阅读与写作的广阔世界里生活并快乐着,发出了物欲横流时节的浅吟低唱。没有丰厚的稿酬,也不去关心别人头顶上耀眼的光环,只是真实地记录下了我所走过的坎坷道路上,也是共和国改革开放40年波澜壮阔的掠影,记录下了我所处的这个时代和我所熟悉的城乡、故土及其他一些事物的点滴痕迹——一个大变革中社会的剪影。

光影闪逝,流年不居。我深刻感受到,阅读能让人充实睿智,而创作则让人的心灵永远年轻。

正如一位哲人所说:我们没有擎天的巨手扭转乾坤,但总可以在走过的道路上留下自己卑微的痕迹!这句话我不记得他是在什么时间、地点和场合所说,但它却如一枚惊雷时刻在我的记忆中炸响,并永远砥砺我奋力前行。

(作者系河南师大退休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