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博物馆里展出的一件件造型各异、色彩丰富的文物,可能在考古发掘时已是残缺破损,甚至面目全非,但在文物修复师的精心修复之后,那一件件文物才可能重现昔日动人的风采。
文物修复工作感觉距离大众很远,其实就在你身边。
杨新建,男,1966年生,市博物馆文物保护中心主任,资深青铜器修复师。1989年春,他从部队转业后,被安置到市博物馆技术部,开始从事文物修复和青铜器复仿制工作。他一切从零学起,跟着师傅王荣达先生学习青铜器修复。
王荣达是中国著名的青铜器修复专家,也曾是上海博物馆资深的文物修复师,他的女儿曾到新疆支边,由于种种原因落户到了我市,这样,王荣达抽空来新乡看望女儿……市博物馆原馆长孙克诚获悉这一消息后,邀请王荣达来市博物馆指导文物保护和修复工作。随着交情的日益加深,王荣达每年有两三个月的时间到市博物馆指导青铜器修复仿制技术,并培养青铜器修复人才。在王荣达的带领下,市博物馆青铜器修复仿制工作迅速跃居国内领先地位。杨新建正是在该时期成为王荣达的弟子之一。
在后来的岁月中,杨新建渐渐成长为一名资深的文物修复师,也被称作“文物医生”,因为他所从事的工作就是对已经损坏的文物进行保护和修复,把断裂的文物各部位重新焊接(粘接)在一起,并恢复残缺部位形状,目的是为了把文物更好地展现给观众。修复过程涉及清洗、除锈、拼接、焊接(粘接)、制模、补缺、做旧做锈等工序,使其色彩、纹饰、质感等呈现出近乎完美的视觉效果,让那些曾伤痕累累的文物重现风采。
修复、复仿制青铜器,在外人看来真的是一份很神秘的工作。的确,这种工作需要具备极度耐心、定力和零失误的能力,一件文物拿到手里开始“治疗”,常常会连续工作几个小时,有时动辄数月数年。当那一件件文物能够接受公众参观时,离不开文物修复师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的精雕细琢。杨新建认为,文物修复绝不是简单的“修旧如新”,还要保留依附于文物的历史信息。他每天所做的正是这样的工作,并且一做就是30余年,经他的手修复的残损珍贵文物不计其数。
由于新乡的青铜器复仿制技术在全国也是首屈一指的,有人就把新乡的“复制品”当真品转卖,且有被认定为“出土文物”的现象,可见技艺之高超。
为进一步提高自己的青铜文物修复技术,杨新建于2011年至2014年连续4年参加河南省文物局举办的青铜器文物保护培训班;2012年参加国家文物局举办的石质文物保护修复行业标准培训班等。30年来,他积累了丰富的工作经验,为省内外多家博物馆、考古所修复了大量的残损珍贵文物。他独立研发和制作的青铜器复仿制品品种较多,主要有伯惑方鼎(西周)、龙纹五耳鼎(西周)、父乙方鼎(商代)、子龙鼎(商代)、虎纹钺(商代)等,工艺精美,均属上乘之作,受到业内人士的高度评价。
2015年,杨新建参与了市博物馆组织承办的第十三届全国文物修复技术研讨会。2017年,编写了《新乡市博物馆馆藏青铜器保护修复方案》。今年6月,由中国文物学会文物修复专业委员会编辑的《文物修复研究》一书正式出版,其中选录有杨新建的《汉代绿釉多枝陶灯的修复》一文。此前,由他撰写的《汉代青铜坊粉状锈的处理》《“破镜重圆”战国铜镜的修复》《黄国贵族墓地出土青铜鼎的修复》等多篇论文先后在《文物鉴定与鉴赏》《文物修复研究》《东方收藏》等权威刊物上发表。参与编写的《铁器文物保护方法及新材料的研究应用》一书被中州古籍出版社出版。
杨新建说:“随着经验的积累,我对青铜文物修复和复仿制工作更投入了,看着青铜碎片一天一天在自己手上恢复原貌,能让后人看到古人智慧的结晶,感到很欣慰。”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具有历史、艺术、科学和纪念价值的物质文化遗存,如何一代一代地被传承下去,文物修复师起到了重要作用,他们不仅仅是在修复文物,更是在精心呵护着我们民族的历史文化遗产。 (李青春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