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2版:
      

像一束光那样……
——追记河南师范大学原校医梁声翕

本报记者 郭书武

尽管有再多的不舍,88岁的梁声翕还是永远地闭上了眼睛,生命时针停在了10月4日22时4分。

老人生前是河南师范大学的一位退休校医。据粗略统计,生前,她捐款累计30多万元;逝后,遗体捐献给医疗科研机构,眼角膜移植给他人。

性格温和的她像一束光,温暖了学生,温暖了身边的人,温暖了社会。

像一束光那样祥和

1990年,梁声翕退休。

两次失败的婚姻,老人没有子女。

“我没有后人,但是国家有后人”。在老人眼里,一届又一届来自祖国各地的学生,就是她的子女。

老人的收入全靠退休金。从1996年起,她用不多的退休金开始资助那些家庭困难的学生。为了保护孩子的自尊心,她为受助的学生开设了专门的账户,每月的退休金一到账,就立即转账学生的账户上。1996年至2007年年底,每人每月50元。从2008年1月起,她把学生的生活费提高到每人每月70元。2013年,她又提高到每人每月100元。

对资助的学生,梁声翕始终保持着医生的细心和体贴。每年那些受资助的学生毕业之际,她都会自掏腰包组织还没有离校的资助生与毕业生,到家属院二楼40多平方米的家里聚聚,让受到资助的毕业生给学弟学妹说道说道学习、生活上的经验。每一次,梁声翕都拿钱从食堂买来饭菜招待学生。

老人一直坚持不把自己手里的资助生信息主动示人,生怕学生自尊心受到伤害。许多学生无论是否受到资助,也常常到梁声翕家里打扫卫生,帮着干点儿家务活儿。

河南师范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2014级学生段纪庚说:“每次去看梁奶奶,她都不让买东西,怕我们花钱,希望我们把钱用在该用的地方,而不是花在她身上。如果我们买了礼品,下次梁奶奶一定会把钱包好还给我们。”

随着年龄越来越大,梁声翕的身体越来越虚弱,甚至到银行也有很大的困难。2013年,她把自己省吃俭用积攒下来的10万元捐给学校,让学校来帮助处理后续的资助工作。

像一束光那样温暖

一束光,有温暖,扩散开来,温暖更多的人。

梁声翕的爱,洒向的不仅有学生,还有高校老师、社会弱势群体以及社会上的各种受捐助对象。

本可以靠退休金过舒坦日子,她没有这样选择,而是成了市慈善协会会员,自费购买药箱、听诊器等及药品,为周围老人和学生看病。

不仅如此,梁声翕时刻关注国家大事,积极参与社会捐款。不论是南方洪涝灾害、2008年南方雪灾、汶川地震还是治疗贫困家庭白内障患者,捐款名单中都有她的名字。

2015年6月,由省教育发展基金会联合相关媒体发起的“情暖园丁”专项基金成立,主要是解决我省特困教师的实际困难。梁声翕从报纸上看到消息后,立即给报社打电话,要求将自己的7万元捐给“情暖园丁”项目。这笔捐款也是该项基金会收到的第一笔捐款。

有钱就捐,有人需要就捐,社会受灾就捐。捐款多少次、多少钱,老人真记不起来了。

老人钱多吗?家里用的东西都是旧的。身体不好,梁声翕可以找个保姆来照顾自己,可她没有,她说:“请保姆的费用太高了,还不如省下这些钱给更需要的人。”

2008年12月,梁声翕被市慈善协会授予“爱心大使”称号。在授牌现场,市慈善协会负责人哽咽着说:“梁医生家徒四壁,一生清贫,却把自己的养老钱捐献给社会,我向她致敬。”

像一束光那样明亮

一束光,能刺破黑幕,给人带来光明。

梁声翕像一束光给别人带来温暖和祥和,其实她心中也有“一束光”在指引着她,这“一束光”就是“共产党员”的神圣使命。

她生在潢川,后入川东军区卫校(今重庆医科大学)学习,在医院做外科医生。27岁,她主动申请到北大荒农场。她多重经历,转战南北,于1976年成为河南师范大学的一名校医。

其间,她体弱多病,一路走来,多次受到照顾。从东到西,从南到北,或陌生或熟悉,老人历经百般人生转折,周围的“一束光”在帮助她,心中的“一束光”在指引着她。

20岁时,梁声翕第一次提出入党申请,因家庭背景原因未能如愿。此后,她觉得自己身体虚弱,干事业不能起到模范带头作用,入党反而给党添麻烦。

2010年春,梁声翕再一次住院。病重之际,她提出了三个愿望:一是百年之后捐献遗体,二是钱全部留给贫困生,三是加入中国共产党。她说,再不入党就没有时间了。

次年,她又一次住院。其间,她颤颤巍巍地写下了10页4000多字的入党申请书。2012年5月24日,60年的心愿终于实现!老人为此专门交了3万元的特殊党费。

梁声翕一生获得了很多荣誉,但是她坚持前行,把心中的“一束光”转化为自身散发的“一束光”,给更多的人带来祥和、温暖和明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