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为持续推进校外培训机构规范健康发展,依法维护学生与家长的合法权益,做好校外培训机构关于“双减”政策改革的办学风险防范化解工作,消除学科类校外培训各种乱象,让校外培训热度逐步降温,市教育局协同相关部门对全市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开展了专项整治。9月26日至27日,省视导第三调研组到我市调研校外培训机构专项整治工作。
领导重视 形成合力
加强市级统筹,落实县区属地责任。按照“双减”政策及省教育厅相关要求,我市成立基础教育校外教育培训机构专项整治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统筹协调全市校外培训机构专项整治行动,指导各县(市、区)开展专项整治工作。
建立台账,制订印发实施方案。市教育局、市公安局、市民政局等七部门联合印发了《新乡市基础教育校外教育培训机构专项整治实施方案》,建立了日常投诉问题线索台账,明确工作目标、治理范围、方法步骤,对相关工作进行了再要求再部署。
各县(市、区)召开会议,协调推进治理行动。为确保校外培训机构治理工作有序开展,各县(市、区)分别成立专项治理领导小组,召开协调会议,各部门齐抓共管,协调联动,联合执法。
加强行业自律。自2020年成立校外培训机构协会以来,我市积极开展各类学术研讨活动,收集培训机构的各类意见与建议,向政府部门建言献策。发挥好政府部门与培训机构之间的纽带作用,推动行业自律,促进行业成长。
深入摸底 稳步推进
自“双减”政策的发布,全市深入开展校外培训机构专项整治活动,由各县(市、区)教育部门牵头,市场监管、人社、公安等七部门联合执法,部门协作,上下协调,明确责任分工与工作任务,对各辖区内的校外培训机构开展集中整治。重点从办学资质、教学计划、办学行为、从教人员、收费情况五个方面进行排查。据统计,我市证照齐全的培训机构辅导教师共计3645人(培训机构不同于学校,流动性大,数据仅供参考),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659所,证照齐全的275所,有证无照的46所,有照无证的122所,无证无照的216所。
落实“双减” 深挖风险点
审批准入。各县(市、区)将不再审批新的面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对现有学科类培训机构进行重新审核登记,统一登记为非营利性机构,逐步压减,动态清零无证机构。
学科类培训时间。严格执行未成年人保护法有关规定,校外培训机构不得占用国家法定节假日、休息日及寒假、暑假期组织学科类培训。学科类培训时间不得与中、小学校教学时间相冲突;线下培训结束时间不得晚于20时30分,线上培训结束时间不得晚于21时。
培训服务行为。严禁超标超前培训,严禁非学科类培训机构从事学科培训,严禁提供境外教育课程。培训机构不得高薪挖抢学校教师,在全市开展中、小学校及在职教师组织或参与培训行为专项整治;不得泄露家长和学生个人信息。聘请在境内的外籍人员要符合国家有关规定,严禁聘请在境外的外籍人员开展培训活动;严禁校外培训机构借学校名义招生、占用学校办学资源、办班收费,不得开设有“金牌班”“直升班”“X校班”等字样明显有升学欺骗性的班级。
经营活动监管。学科类收费纳入政府指导价,坚决遏制过高收费和过度逐利行为。学科类培训机构统一登记为非营利性机构后,对其收费纳入政府指导价管理或通过第三方托管、风险储备金等方式,对校外培训机构预收费进行风险管控,预防“退费难”“卷钱跑路”等问题发生。
广告宣传投放。加强全市校外培训广告管理。市属主流媒体、新媒体以及公交车站和地铁等公共场所、居民区各类广告牌和网络平台等,不刊登、不播发校外培训广告。
完善举措 健全机制
启用信息管理平台。为进一步提升对校外培训机构的日常监管能力,我市建立健全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家长、培训机构和社会共同参与的风险防范机制,利用全国校外培训机构管理服务平台的信息化手段,通过校外培训机构查询、校外培训机构排查登记、网上投诉等内容,提供机构情况、培训内容、课程设置、收费标准等多项功能,实现对校外培训机构管理工作的信息化、公开化、透明化。
切实加强收费监管。我市认真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规范校外培训机构发展的意见》(国办发〔2018〕80号)要求及“双减”政策,严格执行“三个月收费”制度。校外培训机构应进一步完善财务管理制度,收费时段、收费标准应与教学安排保持一致,不得一次性收取时间跨度超过3个月的学杂费,收费信息应及时向学生和家长进行公示。
规范使用培训合同。为规范校外培训机构服务行为,推动化解校外培训收费、退费纠纷,我市根据教育部与国家市场监管总局联合印发的《中小学生校外培训服务合同(示范文本)》,通过培训机构教育工作微信群通知全市培训机构,根据合同当事人双方的权利义务、培训服务、培训收费、培训退费、违约责任、争议处理等规范性条款,要求各机构做好宣传推广使用工作。
规范收费、退费管理机制。为督促已审批的学科类培训机构规范经营,防止出现资金问题,我市建议每所校外培训机构配备有专业会计资质的人员,每月向有关部门上报相关数据,及时掌握相关情况,针对所负责辖区规模相对较大的培训机构进行重点摸排或定期查看,明确规范收费、退费管理,加强资金监管。
加强防范 化解措施
进一步创新平台,加强监管。我市将采取把学科类培训收费纳入政府指导价,通过第三方托管、风险储备金等方式,对校外培训机构预收费进行风险管控,预防“退费难”“卷钱跑路”等问题发生。
进一步集智聚力,强化管理。我市充分发挥校外教育培训协会纽带作用,继续强化其在行业发展、规范、自律等方面作用,积极会同金融部门,有效辅助教育部门和督促民办教育(校外培训机构)有效管控、降低“卷款逃跑”风险,并组建专业团队对民办教育(校外培训机构)进行全过程、精细化数据动态监督,同时提供丰富的数据统计分析,切实为教育主管部门的决策提供精准有力的数据支撑。
为做好社会稳定工作,避免“双减”政策带来的不必要的风险隐患,我市对全市校外培训日常管理中发现的违规办学行为,及时下发整改通知书,责令限期不能整改到位的机构停办。凡家长举报的投诉、纠纷等问题,及时详细了解实际情况,妥善调解,公平公正处理,通过台账管理进行再要求再落实。
(杨杰 刘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