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陈荣霞
善为国者,遇民如父母之爱子,兄之爱弟,闻其饥寒为之哀,见其劳苦为之悲。
如果要问,过去五年,我们念兹在兹、枝叶关情的第一民生工程是哪一件?回答无疑是脱贫攻坚。
2016年以来,我市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部署要求,把脱贫攻坚作为第一民生工程。以“敢教日月换新天”的气概、“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劲头,攻坚克难,精准施策,在“夺取脱贫攻坚全面胜利”这幅气势恢宏的画卷中,书写了“一个都不能少”的精彩故事。
其作始也简,其将毕也必巨。
全市累计实现8.3万户、28.4万人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脱贫,527个贫困村退出贫困序列,封丘县、原阳县两个贫困县脱贫摘帽,贫困发生率从2016年的3.7%下降为零,全市区域性整体贫困和绝对贫困得到历史性解决,脱贫群众人均收入大幅增加到1.2万元,“两不愁三保障”全面实现。
收入大幅增加 日子愈发红火
在原阳县福宁集镇小吴庄果蔬温室大棚内,各种果蔬喜获丰收,呈现一派繁忙景象。村民往来穿梭忙着采摘、分拣、装箱,把这些新鲜的蔬菜、瓜果销往全国各地,成为人们餐桌上的新菜品。小吴庄村民闫素红说:“从基地建好我就来这里打工,每天可以挣90元钱,在挣钱的同时又能照顾家,两不误。不管刮风下雨都可以挣钱,心里非常满意!”
强化产业带动作用,围绕黄河滩区、太行山区、黄河故道区、太行山山前平原区四个区域,形成了原阳县中央厨房产业园和高端蔬菜大棚、延津县优质小麦和优质花生种植、辉县市酸辣粉等一批实力强、利益联结紧密、带贫效果明显的特色主导产业。全市共建设各类产业扶贫基地2291个,产业扶持和增收措施实现全覆盖,人均产业收益达到4850元,527个贫困村集体经济实现全覆盖,贫困村集体经济收入均达到5万元以上。 (下转第二版)
(上接第一版)实施就业优先政策,在全市527个贫困村全部建成人社服务工作站,强化政策服务、岗位对接、技能培训和公益性岗位开发。全市贫困劳动力就业人数从2017年的2.4万人,稳步扩大到2020年的5.7万人,贫困群众人均纯收入达到1.2万元。
保障坚实细密 脱贫更有底气
延津县马庄乡庙堤村的闫丹现在已经走上了工作岗位,她颇为感慨地说:“如果没有教育扶贫政策,我的大学梦一定不会实现,我们一家也不会有现在的美好生活。”2017年年底,闫丹的父亲突患重病,母亲也患有长期慢性病,她当时刚上大一,几度想放弃学业。她家被识别为贫困户后,一系列扶贫政策都来到了这个贫穷的家庭,尤其是教育扶贫政策,国家每年4000元的助学金和3000元的雨露计划教育补贴。有国家的教育扶贫政策为闫丹的大学生涯保驾护航,她顺利毕业,后在安徽省芜湖市一公司上班,每月工资3500元。这个家庭也于2020年实现了脱贫摘帽。教育扶贫政策成功阻断了贫困代际传递,杜绝了贫困家庭适龄学子因贫辍学现象,让更多的贫困家庭飞出了“金凤凰”。
各级政府出台的扶贫政策,让更多的贫困人员得到了实惠。在基本医疗保障上,实施贫困人口六重医疗保障政策,对全市建档立卡贫困群众实现“应保尽保”。在安全住房保障上,累计完成省定农村危房改造任务9000余户。在义务教育保障上,累计建设乡(镇)寄宿制学校46所,改造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校舍58.1万平方米,资助各级各类贫困学生5.5亿元,办理生源地贷款4.6亿元。在安全饮水保障上,累计建成百人以上农村饮水安全工程1022处,其中,千吨万人以上79处,全市农村集中供水率达到97%。在兜底保障上,建立兜底保障工作周报制度,全面开展低保、特困对象复核认定及困难群众摸底排查,确保“应保尽保、应救尽救、应兜尽兜、应退尽退”。
面貌明显改善 变迁何其壮哉
这5年,全市贫困村标准化卫生室(村医)、生产生活用电、广播电视、宽带、班车、村级公路、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4G网络等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全部达标。“十三五”时期,全部完成1707 户5711人易地扶贫搬迁任务,有力破解了“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的难题。全市贫困群众自主脱贫能力稳步提升,通过发展产业脱贫的人口,占贫困人口的96.6%。
5年来,我市构建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三位一体”的大扶贫格局。加大扶贫专项资金投入力度,建立与脱贫攻坚任务相匹配的财政扶贫投入稳步增长机制,各级财政累计投入扶贫资金44亿元,资金支付率均达到92%以上。加强定点扶贫,累计派出驻村干部2952人,驻村第一书记和驻村工作队920个,各级帮扶责任人2万余人,在近年来年终评议中,群众满意度平均保持在97.5%以上。
金色的阳光洒满大地,这是一个收获果实又适合播种的季节。
黄河滩区,富民产业正茁壮成长,太行山下,簇新的民居错落有致……目之所及,皆为美景。这是我们新生活的起点,自强不息、奋斗脱贫的精气神,在牧野的天空充盈激荡,乡村振兴的壮美画卷已徐徐铺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