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立于1940年抗日烽火之中的新乡市一中,自诞生之日起血脉中就自带红色基因。建校81年来,代代一中人都是一中红色精神的传承者,更是一中红色精神的发扬者。他们在不同历史时期、在不同的岗位,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着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红色誓言。革命战争年代,一中人“百折不饶、艰苦奋斗、勇于牺牲”,铭刻着一中的红色记忆,造就了一中人的红色精神;和平建设时期,一中人爱岗敬业、甘于奉献、忘我工作,流淌着一中的红色血脉,谱写着一中人的红色故事;防汛救灾之时,一中人如磐坚守,勇于担当、无私奉献,凝结着一中的红色传统,续写出一中人的时代特色。风雨过后,一中人的红色精神宛如绚丽彩虹,谱写在牧野大地上空,光芒耀人,为我们矗立起了一座新的不朽精神丰碑。
一中精神续新篇:暴雨中如磐坚守与担当
7月20日,由省教育厅、省体育局主办的2021年河南省“省长杯”青少年校园足球联赛在市一中正式开幕。连续降雨,2314名参加2021年河南省“省长杯”青少年校园足球联赛的运动员、教练员的食宿安全、人身安全始终牵挂着学校领导的心。学校动员800余名师生志愿者和各领域的工作人员参与服务保障工作。
校领导冒雨检查学校安全工作。7月21日一大早,市一中党委书记、校长王伟带领领导班子全体成员及住校值班值守领导,冒雨深入宿舍、餐厅,检查住宿、餐饮安全,巡视校园,排查消除安全隐患。
王伟表示,要把学校安全和保障好“省长杯”青少年校园足球联赛作为学校当下工作的首要任务,重点把好安全责任关,把好制度关,做好校园隐患排查,加强值班值守,严格登记报告制度,加强应急处置能力,全力以赴,群策群力,确保学校安全稳定,以更优质的服务、更负责的态度、更扎实的作风,为大赛的顺利举行提供最优良的环境、最坚强的保障。
争当先锋,冲锋在前。党员教师闻令而动,冲锋在前,聚集在红石榴志愿服务队队旗下,用责任和担当,构筑起保卫校园安全的“红色堤坝”,守护校园一方平安。一中人的奋勇担当,使得水电有保障、物资有保障、食宿有保障、环境有保障。云开日出,风雨散尽。市一中圆满完成了足球联赛服务保障工作,受到各界广泛赞誉。
防汛救灾,一中人奋勇担当。随后几日,我市遭遇特大暴雨,河水倒灌,多地出现严重内涝。防汛救援牵动着每个人的心,物资紧缺,人手不够。牧野湖告急!卫河彩虹桥处告急!危急时刻,一中师生放弃休假,相继返回校园,争当志愿者,坚守在防汛救援一线。他们万众一心,携手并肩,同战困难。他们主动出击,就地为战,搬运沙袋,运送物资,送水送饭,为新乡打赢抗洪救援战役贡献一中力量。
党旗飘扬在驻村防汛一线。在乡村振兴帮扶点——柳园村,市一中驻村队员也是冲锋在一线,守好防汛责任田,守护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和群众手挽手,心连心,同甘苦,共进退。鲜红的党旗高高飘扬在柳园村,为群众增添了无限信心。
一中精神续新篇:校园成为温暖的“家”
市一中红石榴志愿者红马甲构筑成文明新乡的一道亮丽风景。一中人用行动践行初心与使命,用服务注解责任和担当。风雨散尽,雨过天晴。做好灾后生产生活秩序恢复、受灾群众帮扶救助和卫生防疫等工作刻不容缓。
7月25日,市一中组织40余名党员志愿者前往红旗区新康巷三轻机家属院和老教委家属院开展义务劳动,以实际行动擦亮美丽新乡底色,守护文明家园。他们疏通受阻道路,扫除积水,清理淤泥,擦洗墙体楼道,集中消杀,安抚群众情绪,转移安置受灾群众……在现场,大家不怕脏、不怕累,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灾后生产生活秩序恢复中,为洪灾过后新乡重启,贡献一中力量。
妥善安置受灾老乡。人民至上,生命至上。面对突袭而来的洪涝灾害,我市迅速动员组织各界救援力量,全力抗洪救灾,确保受困群众安全转移、妥善安置。市一中老校区、东校区分别设置了受灾群众安置点,全力以赴对受灾群众进行妥善安置。
7月25日、26日,来自卫辉市、牧野区等地的受灾群众和蓝天救援队、驻马店救援队、山东日照“老兵救援队”队员300余人相继入住市一中。
为做好安置工作,市一中党委按照全市统一部署,动员组织2000余名师生志愿者,全力以赴为受灾群众提供帮助,确保受灾群众安全转移、妥善安置。他们第一时间对校园进行消杀,将教学班统一打扫、规划,为受灾群众提供饮水机、空调、被褥等,并抽调专门人员,召集师生志愿者,保水保电、储备物资,群策群力做好各项工作,迎接受灾群众和救援队的到来。
为让校园成为受灾群众温暖的“家”,市一中集中力量为安置点群众提供便利的生活保障,群众在这里吃得放心、住得安心,有热水喝、能洗澡、网络通讯信号畅通、身体健康、出行便利、衣食无忧。
随着洪涝灾害的加重,市一中先后又接受、安置卫辉市和牧野区转移群众800余人。在全力以赴为安置人员提供营养丰富的一日三餐和干净整洁的住宿环境基础上,市一中还充分利用自身优势,提供更加丰富多彩的特色服务。他们针对不同年龄层次,开设了卫生防疫知识、健康心理疏导、党史教育、劳动教育等方面的课程和学生学习辅导班,组织开展了戏曲专场、跳广场舞、为奥运健儿加油等各类文体活动,丰富受灾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深受群众的欢迎。
一中精神续新篇:温馨感人彰大爱
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灾情发生后,华中科技大学心系市一中,迅速行动,紧急采购牛奶、方便面、纯净水等转移群众生活急需物品,星夜驰援,于7月26日送到了市一中转移群众安置点。
王伟对远道而来的华中科技大学的师生表示感谢,并希望两校加强联谊共建,积极搭建选拔、输送和共同培养优秀学生的平台,努力推动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紧密对接,携手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成立临时党支部,带领群众共克时艰。在市一中老校区转移群众安置点,7月27日一大早,受灾群众就和师生志愿者一起,自发地聚集在教学楼前,举行升旗仪式,并发出成立临时党支部的号召。
“各位父老乡亲,凡是在这儿的共产党员、共青团员全部站到前面来,咱要成立一个临时党支部。”升旗仪式上,卫辉市汲水镇徐庄社区党支部副书记赵虎向现场群众发出号召。
关键时刻冲得上去、危难关头豁得出来。经过现场报名和统计,安置群众中的12名党员和6名共青团员主动站了出来,在学校党委的组织下,成立了中共新乡市第一中学委员会第十一党支部(临时)。
经过选举,赵虎同志当选为临时党支部书记,赵国平同志当选为组织委员,徐跃娟同志当选为纪检委员,赵玉荣同志当选为宣传委员。支部同时下设5个党小组。
“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拥护党的纲领,遵守党的章程,履行党员义务,执行党的决定……”在临时党支部书记赵虎的带领下,同志们重温了入党誓词,铿锵的话语、闪耀的党旗鼓舞人心,点燃着在场每一位党员服务群众、决胜困难的热情。
王伟向临时党支部的成立表示祝贺,并和同志们交流座谈,号召大家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齐心协力把群众的生活安排好、心情疏导好,激发大家重建家园的斗志,凝心聚力,共克时艰。
一中精神放光芒:社会各界齐赞扬
7月30日上午,市长魏建平带领有关部门负责同志,来到市一中受灾群众安置点,看望慰问受灾群众。先后走进物资储备室、宿舍、餐厅、图书馆、文体活动室,与受灾群众面对面交流,询问了解他们的吃饭、住宿、就医等情况。
“感谢党和政府,我们在这里受到了很好的照顾,我们很满意!”听到受灾群众的心声,魏建平鼓励大家一定要树立信心,相信在党和政府以及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一定能够战胜困难、重建美好家园。
魏建平强调,要站位全局,带着感情,按照有安全住所、有床睡、有热饭吃、有衣服穿、有干净水喝、有病能及时治疗、有网络通讯信号、有文化娱乐活动“八有”标准,把各项工作做实做细,不遗余力地为受灾群众做好服务保障工作,千方百计为群众营造干净、整洁、卫生、安全的生活环境,让受灾群众吃得放心、住得安心,真正感受到家一样的温暖。
市一中把群众转移安置作为当前头等大事来抓,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压实工作任务、落实落细举措,积极稳妥转移安置好受灾群众,确保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安全,受到了媒体的关注。《平原晚报》《新乡日报》《河南日报》等主流媒体及网络媒体先后对市一中安置受灾群众的感人做法争相进行了详细深入报道, 中央广播电视台英语频道(中国中央广播电视台英语国际频道)也对市一中师生积极担当、主动作为,妥善安置受灾群众的优秀事迹进行专题报道,王伟接受了采访。
安置点空了,留言簿满了。直到8月8日晚8时24分,最后一名居住在安置点的闫震登上卫辉市派来的客车,市一中两个校区安置的受灾群众人数完全清零。
看着曾经热闹半个月的宿舍楼静悄悄的,高平突然有些不适应。收拾卫生时,高平发现了挂在宿舍墙上的留言簿,翻开一看,高平的眼眶湿了——
“不用我多说,这几天群众都有目共睹,在这里无论是学校领导,还是老师,都把我们安置群众当亲人,竭尽所能地帮助、照顾我们,给我们提供最好的食宿,开放了图书馆,安排了老师辅导孩子作业。市一中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挡风避雨的家……”
“在安置点,我们不仅感受了到大家的热情和爱心,更感受到了党和政府的温暖和关怀。学校领导、师生天天陪着我们,市里的领导也经常来看望我们,让我们倍感温暖。卫辉人一向勤劳能干,努力往前奔,一切都会好起来的!”
卫辉华新棉纺厂退休职工常德成留言说:“多亏了党的政策好!安置点管理有方、组织有序,成立了临时党支部、还安排了寝室长,一家人吃得好、住得好,能吹空调、能洗澡,还能吃上最爱的饺子。有党和政府的坚强领导,大家心里有底,一点儿不慌。人要懂得感恩,感恩党和政府,回报社会。”
“在市一中生活了9天,我们的衣食住行被安排得妥妥当当,孩子们还可以接受很好的教育,最要点赞的是那间图书室,我在那儿看了《小王子》和《瓦尔登湖》。这些天,还真是过了一段不可多得的生活,这离不开党和政府的关怀,离不开各界爱心人士的帮助,更离不开市一中教师和志愿者的辛勤付出。记得第一次开寝室会时,魏主任连轴转工作了几天,站都有些站不住了,也要把爱心人士捐赠的奶粉及时发到各个寝室……”
“近日心里一直都很难受,像在做梦,这么大的水灾,把我的精神几乎击垮。自从我来到市一中,身边都是关心我的人,充分感受到了温暖。我们回到卫辉会更加努力,早日将家乡建成美丽的家园,到时,欢迎你们到卫辉做客!”
顺着厚厚的留言簿往下翻,每一页的背后,都是一个暖心的故事。
“撤离安置点后,留言簿上的故事还在继续。”王伟表示,如今,洪水早已退去,群众相继返回家园。但这些留言见证着那些风雨同舟、共克时艰的日子,也让人感受到一群人、一所学校和一座城市的温度。细细翻阅墙上的留言簿,每一页留言背后,都留下一个暖心的故事。
每逢危难时刻,方显英雄本色。一中人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家国情怀,充分体现了一中人的精神本色。他们把初心和使命书写在救灾一线,同社会各界一起凝聚起无坚不克的强大力量,用火热的心、真挚的情,为安置群众提供了最贴心的服务,确保了群众有饭吃、有衣穿、有安心住所、有干净水喝、有病能治疗、有情绪能疏导,为困难群众在风雨中撑起了一方晴空。
一场洪水砥砺了牧野人的精神意志,一次防汛救灾也升华了一中精神的坚强品质。风雨同舟,雨过天晴。一中人续写的红色精神宛如绚丽彩虹,一直闪耀在牧野大地上空,也激励着一中人接续奋斗,谱写出更加壮丽的新篇章。
(王新伟 郭宗义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