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福林,1946年进入豫北联合中学(市一中前身之一)学习。
1944年,抗日战争进入最艰难的一年。当时年仅13岁、在小伙伴中最有号召力的郭福林,组织了200余人的儿童团,站岗放哨,检查路条。
为了配合抗日宣传,郭福林发明了“广播网”(在村中找一座高晒棚,以它为中心,在它的四周再找几个棚,作为二围,依次向外扩展,每一个棚上都有一个传话人),他在中心棚喊一句,二围棚的宣传员随着喊一句,一直传到相邻村寨。“广播网”的宣传效果非常好,《新华日报》(太行版)就此进行了相关报道,郭福林成了小英雄,同时也上了敌人的黑名单。
有一天,躲在外地的郭福林趁晚上回家看望爹娘。不巧,被巡逻的日伪军抓住。其中一个伪军认识郭福林,他一看是郭福林,便对日寇献媚说:“皇军,他就是咱们要抓的那个儿童团长。”日寇一听,二话不说就把小福林五花大绑,连夜往许家沟押送。一路上,13岁的小福林受尽了折磨,不能直起身走路,一直身子,手和肩就会被捆绑的绳子勒得生疼,只能弯着腰低着头走路。走得快了,被绳子勒着的手腕和肩颈痛如刀割;走得慢了,枪托就打到屁股上。到了许家沟以后,日伪军把他关在一间小晒棚里。正值深秋,在又湿又潮的屋里,他冻得浑身发抖。第二天,日伪军只让他吃了一顿饭,还不让吃饱,后半夜,他趁站岗的伪军睡着了,撬开一块门板逃了出来。跑到半路,小福林又被巡逻的日伪军抓住。被日伪军关在马圈里的小福林,饿了,偷吃马料,冷了,把马刚拉下的热粪揣怀里取暖。小福林的父亲得知孩子被日伪军抓住后,卖了20亩地,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把小福林赎了出来。小福林回来后,毅然和小伙伴们继续参加抗日斗争。1945年8月,太行五分区命令横水区中队配合县大队在横水老桥阻击东蹿日军。小福林在这场战斗中表现英勇,受到上级的表扬。这是他一生中最自豪的一件事情,因为这次战斗是林县军民同日寇的最后一战。
1946年,郭福林被区委选送到豫北联合中学学习。学校由临淇迁到合涧上庄不久,上级派郭福林、王万林等4人到二龙庙筹办学校,郭福林任校长。1948年,郭福林、王万林又返回学校继续学习。郭福林学习刻苦,并且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项活动,被大家推选为学生会领导,还和马全明一起作为华北区学联大会的代表,出席了华北学联大会。1949年5月,新乡和平解放,郭福林随学校迁往新乡,并当选为解放后学校首届共青团干部。1950年,郭福林到农业部任职,曾任农业部监察员。
(市一中校长助理李仲根据《林州党史》2018年第3期《抗战老兵郭福林》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