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红色故事》之②
董世彦于1943年9月调入豫北联合中学(市一中前身之一),担任教导员兼音乐教师。1940年6月,上级派董世彦到国民革命军第18集团军太行山剧团一分团,担任艺术指导员。后来,董世彦妻子李克(李美莲)任艺术指导员,董世彦改任政治指导员。不久,李克因病去世,董世彦强忍巨大悲痛,仍坚持工作,他一个人肩挑双担,同志们对他深怀敬意。1940年10月,剧团奉命赴武乡前线为部队演出,行至黄崖洞附近与日军遭遇,他们与保卫黄崖洞兵工厂的战士并肩战斗。第三天傍晚,部队开始撤离。在艰难的撤退中,剧团幸好遇到129师部队方才平安归来。刘伯承师长、邓小平政委一直担心剧团人员的安危,得知剧团人员安全撤离的消息后,邓小平风趣地说:“原来黄崖洞里不只有一个团(即八路军总部警卫团),还有你们太行山剧团噢!”
一分团创建以来,排演的剧目约有二三十个。《黄河大合唱》《我们都是飞行军》等脍炙人口的革命歌曲,经他们和其他分团的演唱传遍了太行地区的千村万户,激励了千千万万的英雄儿女奔赴抗日战场。
1943年年底,学校安排董世彦带领学生去背粮食。临行前,校长张雪邨召开动员会。当大家听说要穿越太行山,到林北县背粮食时,许多学生特别是平原地区、城市来的学生,发出了惊愕声。张雪邨却微笑地说:“我们联中是一所革命学校。能说怕背粮危险、辛苦,干脆连新年也不过了吗?”同学们深受鼓舞,愉快地接受了任务。大家在董世彦的带领下出发了,一路都是陡峭的山峰,不少路段旁边就是万丈悬崖,一些小路只容得下单人通过。山区的学生心里都有一些害怕,北平、太原来的学生就更是胆战心惊了。在险峻的路段,董世彦总是走在前面,给学生探路,提醒大家要小心翼翼地慢行。路途中,他耐心做大家的思想工作,大家情绪低落时,他还给大家表演了诙谐幽默、妙趣横生的山西中路梆子“溜溜调”。返回时,大家背着粮食,就更难行走了。董世彦带领大家团结互助,上拉下托,终于圆满完成了任务。通过这6天的朝夕相处,董世彦的一言一行在同学们心中留下了深刻印象,大家对他更加敬重了。
1945年年底,结婚不久的董世彦(妻子为学校学员钱素心)带领学生唐成福到新乡开展敌后斗争,因叛徒出卖,不幸被捕。面对敌人的严刑拷打,师生二人宁死不屈。唐成福被敌人杀害,头颅挂在了修武县城楼;董世彦在新乡火车站被敌人用铡刀铡死,头颅挂在了林县城楼。张雪邨在回忆录中写道:“解放后,我看到刘胡兰烈士的牺牲事迹,联想到董世彦和唐成福为国为民,为革命壮烈牺牲,不禁悲痛万分,他们的光辉形象永远镌刻在人民心中。”
(市一中校长助理李仲根据《太行风雨 太行山剧团团史》、《林县党史资料第二辑》、豫北联合中学学生王力和杨廷英撰写的回忆录等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