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翟京元
今年7月,牧野大地暴雨、洪水双至。
一时间,河渠告急,家园告急。关键时刻,基层女干部挺身而出,战暴雨、斗洪魔,用柔弱的身躯组成一道坚不可摧的钢铁长城。
徐林锋:红颜不输男儿郎
甘当“急先锋”,走起路来风风火火,一如她的名字——徐林锋。
那是7月23日晚上,记者采访泄洪区受灾群众安置情况时,电话联系后河镇党委书记徐林锋。电话里,传出的声音微弱沙哑。
记者后来才知道,此时的徐林锋,已经在东孟姜女河大堤上守了4天4夜,连日的劳累让她几乎说不出话来。
东孟姜女河出卫辉市城区后向东北逶迤而去,当时的河水连日超警戒线高水位运行。
“东孟姜女河关乎后河镇和下游乡镇数十个村庄的命运,关乎在建濮卫高速等多个重大交通设施的安全,必须守护好大堤。”7月20日,她一声令下,挽起裤腿,坐上“奔马”,带领镇、村党员干部、群众直奔大堤而去。
在长达4.5公里的防护大堤上,2100多名抢险队员彻夜坚守。随着水位上涨,漫堤、管涌、塌陷险情不断。在暴雨中,徐林锋从这一个险情点奔赴另一个险情点,腿淤了、脚肿了,可脚步从未停下。
倾盆大雨中,嗓子严重沙哑的徐林锋,只能靠手势与大家交流,但是她站在那里就是镇、村干部的主心骨,就是守护大堤的“定海神针”。
这期间,各种现场会都是在雨中召开的。7月23日凌晨1点钟,东孟姜女河水位持续上涨,形势异常严峻。借着手电筒的微光,镇党委在河堤上召开紧急现场会,决定立即对李兴村、李劳庄两个村庄进行转移,并向其他13个村发出预警,做好转移准备工作。
得益于前期的科学研判,仅1个半小时,李兴村、李劳庄村2000多名群众就安全转移到了安置点。几天后,河水水位逐步下降,大堤保住了,遭受威胁的村庄安然无恙。
那一刻,抹掉脸上的雨水、汗水和泪水,徐林锋哽咽不止。
无溃堤,无人员伤亡,这是她和抢险队员上交的防汛工作答卷。如今,防疫之战打响,徐林锋又开始了新的冲锋。
王蕾:巾帼乡长挑重担
哪里最危险,哪里就有她的身影。96小时,卫辉市顿坊店乡乡长王蕾昼夜不休,争分夺秒,17146名群众最终安全转移。
7月21日夜,暴雨如注、水势迅猛,全市防汛应急响应提升至I级,卫河、共产主义渠水位直逼警戒线,卫辉市顿坊店乡关屯村进水严重,所有群众面临极大威胁。
时间就是生命,救援刻不容缓。王蕾迅速通知乡、村两级干部,集结防汛抢险应急分队,按照既定应急预案,连夜挨家挨户转移群众。转移群众过程中,她一脚踏进积水,与洪峰赛跑,一边安抚群众说:“不要怕,我和大家在一起!”
喊着喊着,她的嗓子喊哑了。走着走着,她的脚磨破了。次日凌晨2点钟,关屯村的群众转移刚刚结束,前稻香村、后稻香村又打来紧急求助电话。王蕾又马不停蹄赶往。此时,她的面前一片汪洋,水位不断上涨,根本无法到达。
7月22日早上7点钟,第一批救援力量到达后,她跳上冲锋舟与救援人员一道入村。两天里,她往返数次营救被困群众,顾不上吃饭、休息,嘴里一遍遍念叨着“一个都不能少”。3000多名群众安全转移完时,她体力不支,身一软滑坐到地上。
7月23日夜,卫河大堤出现险情,她立即和大家一起上堤装沙子、运沙袋、补缺口。又忙了两天两夜,险情排除了,她又赶到群众安置点继续忙碌。
她瘦小的身体,为何能爆发出这么大的能量,她只说了两个字“责任”。
吴德珍:12天没能回也被淹的家
东板桥村东邻浚县、北接淇县,位于卫辉市的最东边,是这次洪灾中受灾最为严重的村庄之一。
7月20日,雨一直下,村党支部书记吴德珍一直值守在卫河大堤上。
7月21日夜里,水位继续上升,离卫河堤岸上沿儿也就二三十厘米。河堤北岸5个村庄面临严重威胁,在镇里统一安排下,吴德珍参与协助转移群众。
7月22日早上,还没有来得及喘口气的吴德珍接到通知:东板桥群众马上撤离。
吴德珍立即召集党员干部,征集车辆原地待命,然后两人一组,挨家挨户通知群众撤离。从当日下午3时忙到夜里12时,吴德珍才离开村子。
乡亲们很恋家,有的老人偷偷躲在家里。7月23日早上,吴德珍听说村里还有个别老人没有撤离时,赶紧和救援人员开动冲锋舟回去救人。
她说了太多的话,嗓子冒火,最后彻底失声,只能写字和大家交流。她已经连续多天没有睡觉了,包村干部何淼嵩对她说:“要不按照疫情观察需要,把你隔离几天吧。”吴德珍说:“我哪敢有时间‘享受’隔离待遇呀!”
从巡堤那天开始,到转移安置的群众回迁,她12天没有回家。
几天前,记者采访吴德珍时,她的两个姐姐正在帮助清理屋内积水。三姐“埋怨”她说:“忙得连家都顾不上,床头柜里的蝌蚪都长成青蛙了。”
吴德珍坐在门口,顾不上回话。她压着嗓子,与志愿者交流村里的垃圾清理和防疫消杀事宜。
平凡如她们,却彰显巾帼担当。这样的故事不是在电影里,更不在小说里,她们就在群众的身边,是群众最可信赖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