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6版:
  
本版新闻列表
 
新乡日报社旗下媒体: 新乡网 | 新乡日报 | 平原晚报
 
  
2021年8月11日 星期

践行初心使命 书写责任担当
——市十一中受灾群众安置点工作纪实

7月21日,我市遭受历史罕见的特大暴雨袭击,给人民群众生命财产造成了严重损失。市十一中作为凤泉区转移安置受灾群众最早、安置人数最多、群众成分最杂的点位,灾情以来安置受灾群众千余人。安置点工作得到了上级部门的全程关注和关怀,国家应急指挥部、省卫健委领导两次来校视察;市教育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冯建到校指导;凤泉区区长丁文广现场办公;区政协主席张长顺,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杨兵强,区委常委、组织部部长刘勋,区委常委、纪委书记、监委主任崔国兵,副区长万江红、宋红锦多次到校调研指导工作。区防汛救灾指挥部部署市十一中受灾群众安置点迅速成立临时党支部领导下的工作专班,由凤泉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许艳伟分包驻点,带头开展工作。

市十一中受灾群众安置点在各级领导的关怀下,在校长郭树海、书记赵金桥的带领下,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扛牢转移安置受灾群众的政治责任,压实工作任务,落实落细举措,加强服务保障,千方百计确保群众生活安宁有序,社会大局和谐稳定。自7月23日至8月4日,经过长达13天的奋战,该校用实际行动践行初心使命,用赤诚情怀书写责任担当,筑牢了守护转移群众生命财产的“安全墙”,积极营造了社会、学校、群众共同参与的“和谐家园”。

“汛”速行动 共筑“暖心家园”

汛情就是命令,从接到通知之刻起,市十一中立即进入战时状态。郭树海、赵金桥并肩作战,坐镇指挥,迅速行动。面对陆续到来的安置群众,急需征用全部教职工宿舍,可钥匙都分散在教师手中,情急之下,郭树海果断决定剪开教职工宿舍的锁,打开教职工和学生宿舍80间、教室50间,为所有安置群众24小时提供热水、空调、无线网络服务。并迅速召回65名教师,快速募集380名学生志愿者、40名社会志愿者,重新开放食堂(如图),成立医疗室,全力做好各项后勤保障工作。自汛情以来,市十一中受灾群众安置点先后接受安置4批转移群众,最多时安置受灾群众近1100人,以及中国扶贫基金会、杭州滴水公益、社工组织等社会公益人员200余人。

安置点担当作为,主动履职,除了接收凤泉区受灾严重的星湖花园、绿茵河畔、化纤厂生活区、耿庄几个小区群众,还妥善安置了牧野区、卫辉市的一些群众;成为中国公益基金会物资中转站,接收和发放物资井然有序;同时还是“郑新鄂一家亲”灾后援建社会工作服务驻点,为受灾群众和防汛防疫一线人员提供心理疏导与社会工作服务。

安置点的1000多名群众中有46名残疾人和近300名老人、儿童,市十一中把他们全部安置在一楼,并配备年富力强的志愿者为他们服务,对残疾人和年老体弱者实行分包送餐制,为他们送去最贴心、最周到的服务。

转移群众人数多,需求也多。志愿服务人员不仅要登记信息、安置宿舍,发放物资、清理垃圾,寻医问药、安抚救助,陪伴孤寡、辅导孩子,还要随时装卸搬运救援物资,解决一系列外来和辖区社会援助问题等,工作繁多复杂,人手严重不足。在此情况下,教师、家属、附近学生纷纷请缨加入志愿队伍。从稚气未脱的少年到头发灰白的老人,从在校中学生到毕业后的大学生,他们积极主动参加志愿救助活动。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儿往一处使,安置点的领导更是身先士卒,和志愿者一起拿出最饱满的热情、最昂扬的激情,在雨水中不停穿梭,在烈日下忙碌奔波。他们不抱怨、不喊累、不嫌脏,相互鼓劲。郭树海动情地说:“我们的家乡受灾了,作为辖区的学校党员和老师,我们进行志愿服务义不容辞,守护自己的家乡和亲人更是职责所在。”

安置点一名双目失明的老人说:“这些天在安置点居住,我感觉很好。志愿者对我特别关心,吃喝送到手里,还有人陪着说话、拿药,我非常感谢他们。”说这番话时,他声音哽咽。另外一名群众说:“学校安置工作组织得细致周到,我们受到了方方面面的照顾,连我们自己没有想到的,学校都替我们安排好了。”他的目光中没有暂时不能归家的失落,却透露出感动的情意。

多方联动 建设“安全家园”

汛情尚未结束,疫情又来势汹汹,工作更具复杂性、严峻性、艰巨性。为全力保障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合理有序有效地开展救助工作,郭树海、赵金桥作为总指挥,将学校的救助安置工作划分为对外联络、教育及宣传、后勤安全供应、仓储管理、三餐供应及服务、校园卫生保洁、人员整体防疫、志愿者服务管理8个小组。副校长郭春明负责对接外来支援及区政府具体部门的防汛防疫减灾工作,副校长王亨负责安置点各学段学生学习及安置点的媒体广播宣传,副校长范正伟负责救灾物资的存储、发放及校园卫生。安置点每个楼层配备3名老师和6名学生志愿者,他们各负责两项具体任务。整个工作职责分明,多方联动,有序推进。

三餐组负责饮食的供应和分发,保障安置群众的饮食安全、充足,尽量多变样、多营养。卫生组认真开展公共场所的消杀和防疫,每天对公共场所进行2次~3次全面消杀作业;针对垃圾站、厕所、楼梯、操场、绿化带、门把手、桌面等重点部位,必须进行2次消杀并做好相关记录。医疗组配合凤泉区防疫部门对全员进行一轮核酸检测,一轮预防接种;为了加强疫情防控,医疗组还配合专业疫情防控团队每天上午10时、下午4时对全员进行体温测量,并登记在册,时刻筑牢疫情防控安全墙;安置点7名医生开展门诊医疗、救治,24小时为安置群众提供医务服务,为生命安全提供强力保障。安全保卫组细心排查全校电线电路、认真巡查教室、楼梯、楼道,建立门岗进出入登记制度,对进出入人员开展体温测量、健康码查询,做到安置和疫情防控两不误。    

增能共建 重塑“精神家园”

为了做好群众的心理疏导工作,帮助群众重拾信心,市十一中受灾群众安置点利用校广播站每天播放抗灾信息、防疫常识、水电气恢复信息、安置区的好人好事、安置群众发自内心的感谢信、激励人心的歌曲;组织开展针对受灾情影响的儿童、中老年人、残疾人的心理抚慰、文娱活动等生活服务,针对参与灾情安置的志愿者开展心理咨询、精神减压等专业服务,极大地丰富了安置群众和防汛防疫队员的精神文化生活;设立学生学习室,组织6岁~18岁的学生自主阅读、书写作业、观看视频;提供心理支持服务,让孩子们通过沙盘、卡牌、个体咨询等服务重拾快乐。学校特别拓展了服务的深度和广度,号召安置群众自发成立“自助自救”队伍,从年龄16岁~55周岁,身体健康、没有传染性疾病的群众中募集了30名志愿者,号召他们不等不靠、自力更生、互相关心、互相帮助,协助志愿者为老弱病残群众打饭、洗衣、理发。

人间真情千古在,大灾面前显大爱。作为凤泉区最大的转移群众安置点,市十一中受灾群众安置点把责任和担当扛在肩头,把初心和使命书写在救灾一线,同社会各界一起凝聚起无难不克的强大力量,用火热的心、真挚的情,为安置群众提供了最贴心的服务,确保了群众有饭吃、有衣穿、有安心住所、有干净水喝、有病能治疗、有情绪能疏导,为困难群众在风雨中撑起了一方晴空。

凤泉区南鲁堡村的一名安置群众在感谢信中说:“市十一中领导和志愿者为我们排忧解难,让我们很安心,我们非常感谢他们,这是我们受灾群众的心声。”另一名安置群众写道:“来到市十一中安置点,就像回到了家,处处感受到了家的温暖。”厚厚的一摞感谢信,渗透着学校领导和志愿者们的心血和汗水,见证了学校安置救助工作的出色成就。

一场洪水砥砺了牧野人的精神意志,一次安置也升华了市十一中人的党性品质。他们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家国情怀,昂扬了一种恪尽职守的责任担当,充分体现了教育人的精神本色。

(杨娟娟 郭树海 文/图)


  
1997- © 版权所有:新乡报业传媒集团(新乡日报社) 运营服务:新乡网
咨询/投诉:0373-3046692 民生热线:3331100 技术支持:北大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