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刘军旗 郭书武
“有难一起扛!”
“灾后重建,帮扶有我。”
“干群一条心,重建家园有信心!”
……
水通了,电来了,路平坦了,房屋安全了,乡亲们又回来了!那一面面高扬的旗帜,见证着、铭记着。
5天来,从市直单位到驻新高校,从国有企业到科研院所,58个单位、58支精兵劲旅,坚决执行着新乡市委、市政府的部署要求,以最快的速度、最强的力量、最佳的状态,“点对点”“一对一”全力支援卫辉市灾后重建,共同打好打赢灾后重建这场关乎广大群众生活和经济发展的硬仗。
一场宣誓,党员身份亮起来
党的全部力量在于组织,组织的力量来自党员。无论是抗洪抢险一线,还是当前的灾后重建主战场,鲜艳的党旗、闪耀的党徽,总是召唤着我们哪里有需要,就应当冲锋到哪里。
8月9日中午,卫辉市上乐村镇军营村,一声声宣誓响彻在乡野大地。
这是一个不到千人的小村庄,因承载了洪水蓄滞,洪涝灾害严重。河南师范大学党委派出了12人的工作队。
村里有30多名党员,在家的只有13名。“恢复家园,需要同心协力,党员应站出来、挺上前。”河南师范大学党委组织部教育培训科科长、帮扶工作队联络员王令耀说。
那天中午,工作队把所有党员召集在一起,面向党旗,重温入党誓词,过了一次集体政治生活。台上,党员们庄严的宣誓,透射出担当的勇毅;台下,七八百名群众为党培养了这样的队伍、在关键时刻到来的这支力量感到振奋,战斗的红色友谊更加牢靠。
身份亮出来,行动看得出来。下午,工作队临时党支部把党员分为4个小组,大家带着乡亲们清淤、发放物资、消杀、排水。昔日被洪水浸泡的村庄,逐渐恢复了往日的模样。
锤炼党性,担当有我。截止到8月9日19时,包括军营村在内的58个帮扶村中,完全通电村52个,占90%;完全通水村44个,占76%;村民全部回迁村53个,占91%。
一声赞叹,“党在,一切都容易”
下马营村,地处卫辉市顿坊店乡,灾后重建之初,不少人揪心,“积水太深,人进不去,帮扶困难大”。
然而,这几天来,村党支部书记张国军总是感叹,有党在,再大的困难,一切都容易!
根据市委、市政府统一安排,市住建局对口帮扶这里,四级调研员杨荣毅是负责人。入驻下马营村后,杨荣毅总是与张国军一起商量着办,带领党员干部群众干。
清理垃圾、清除倒伏的树木、抽排积水等,这些都是村里面临的当务之急。在单位的支持下,杨荣毅联系铲车清理了垃圾,联系市园林局清理倒伏的树木,为村民发放衣服、被子和消毒液。他和首创水务有限公司(简称首创水务)的员工一起排水,也把积水排完了。
特别是首创水务的员工,他们5天5夜在卫辉市城区镇国塔区域排水,4天多在领秀城小区排水,休整1天后携带一套价值20多万元的水泵,又马不停蹄地来到了下马营村。
为了排积水,首创水务员工选择了一个麻烦自己、方便村民的方案,为此不得不两次开车往返卫辉市城区,购买了近200米长的水带和水泵液压油。
水泵启动那一刻,看到积水哗哗地流进了水渠,站在堤岸上的下马营村百姓露出了久违的笑容,杨荣毅和同事顿时感觉到了自己的一切辛苦都值了。
水泵的进水口容易被堵塞,村民郑海燕从家里拿来一个柳编箩筐套在进水口前面,堵住了杂物的进入,使得抽水更加顺利;村民申明贵把院落打扫干净,让杨荣毅等人暂时住下;村民申长喜冒着危险,下到河堤底部,顺直了排水管;不知名的村民为他们送来了饭菜……
“有困难,咱们一起把它变容易。”这是帮扶工作队与村庄党员干部群众共同的心声。
一群“红马甲”,不添麻烦,全力支援
8月10日下午4时许,记者驱车刚进入上乐村镇宋村村口,远远望见两面旗帜,一面写着“党员突击队”,一面印着“雷锋志愿服务队”。
鲜红的旗帜下,一群群志愿者手持铁锨、扫帚忙碌着清理路边的淤泥、杂物,随后,用铲车一车车运走。
这时,67岁的童文喜回家了。卫河下泄,洪水漫淹,街坊邻居纷纷转移,他到了淇县的女儿家生活了一段时间。没想到,人还没到家,已有志愿者队伍帮助清理院前的树木。
他们来自市市场监管局。当天,64名队员分为两大组,一组30人又分成15个小组,入户上门统计灾情,一组34人组成清淤、排水队。为了不给村里添麻烦,该局每天中午从新乡做好大烩菜、买来馒头,派人送到村里。
胸前佩戴党徽,身穿“红马甲”,年轻的赵志勇是其中一员。刚参加工作不久的他,党的百年华诞前夕正式成为党的一分子。8月5日晚,组织一号召,这名年轻党员积极报名,主动要求参战。“入党誓词字数不多,记住也不难,关键是要坚守、践行,在紧要时刻冲在一线。”赵志勇说。
8月6日一大早,卫辉市城郊乡北关村也来了一群“红马甲”,他们是市财政局帮扶工作队。乡亲们并不知晓,很多队员也不清楚,当25万多立方米的积水抽排完的时候,该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李分顺连续奋战了4天3夜,却顾不上照顾生病做手术住院的妻子。
组织有号召,乡亲有期盼,那就一定挺上前,帮在关键点,扶到心坎上!
困难磨砺意志,信念与希望同在。卫辉从不孤单,古城大地正加速重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