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2版:
  
本版新闻列表
 
新乡日报社旗下媒体: 新乡网 | 新乡日报 | 平原晚报
 
2021年7月15日 星期

抗战时期的特大蝗灾


聂世修 张同礼

旧社会,在河南乃至黄河以北华北平原一带,民间流传着这样一首民谣:“四大灾荒,水、旱、蝗、汤(恩伯)。”这四种灾害,给广大人民群众带来了巨大的灾难。

蝗灾,为我国七大虫灾之首。公元前707年史书上就有了蝗灾的记载。据有关资料统计,从公元前707年至公元1935年的2642年间,我国共发生蝗虫灾害796次,平均每三年多发生一次,危害巨大。

1943年至1944年间,我国正处在抗日战争的艰苦时期。我国中原地带又发生一场骇人听闻的特大蝗虫灾害,其波及面之广,对人民群众生存危害之大,皆为有史以来所罕见。本文就这次特大蝗灾在晋冀鲁豫边区的情况作以介绍。

一、“真是蝗虫的世界!”

华北地区从1940年就开始有了蝗灾。1943年春,在豫北的武安、林县、汲县、新乡等地蝗虫始有发生。当年蝗虫产卵越冬,第二年即1944年春,蝗卵迅速孵化为蝻,当年农历五月皆成飞蝗危害庄稼。另外,还有大批飞蝗从山东省的微山、鱼台和黄河以南的国统区(国民党统治区的简称,下同)陆续向太行根据地飞来。从1944年4月28日至8月27日,仅4个月时间,袭来的飞蝗就有7批之多。波及平顺、黎城、潞城、陵高、武安、安阳、辉县、汲县、汤阴、林县、邢台、沙河、内邱、临城、林北、磁武、内黄、清丰、南乐、濮阳、滑县、长垣、封丘、延津、原阳、陵川、晋东、修武、博爱、温县、武陟等县,受灾范围东起山东微山湖,西至山西吕梁山,北到子牙河,南临黄河滩,共约73个县,其中重灾县66个。

这次蝗灾的蝗虫种类繁多,有中华负蝗、日本黄背蝗、东亚飞蝗、蒙古疣蝗、短星翅蝗、长翅黑背蝗、大垫尖翅蝗、花胫缘纹蝗、黄胫小车蝗、大赤翅蝗等十二三种。

这次蝗灾,飞蝗来势凶猛世所罕见。它们飞来时,遮天蔽日,天昏地暗,发出的“嗡嗡”巨响犹如飞机低飞盘旋。它们落在地上,形成层层叠叠的蝗虫带,每带都有五六层蝗虫,每条蝗虫带宽一二公里,长达二三十公里,乃至四五十公里。地上的蝗虫厚的能有半米以上,薄的也有二三厘米厚。每支麦秆上能爬上百只蝗虫,手腕粗的树枝能被蝗虫压断,几百亩庄稼不到一刻工夫就被蝗虫咬食一空,连野草、芦苇、树叶也被吞食净光。群众不禁发出感叹:“真是蝗虫的世界!”

二、赤地千里,十室九空

这次特大蝗灾,晋冀鲁豫边区根据地有66个县遭受蝗虫袭击。据不完全统计,被蝗虫吞食的麦苗达294311亩(其中绝收101441亩),致使小麦减产30%,被吞食的秋苗达321673亩(其中绝收167440亩),导致秋粮减产50%。太行五、六、七、八专区受灾村庄有1041个,沙河、林北两县受灾最重,受灾村庄多达187个。据获嘉、原阳、延津、磁武、长垣、新乡、安阳、林北、涉县等9县统计,1944年夏、秋两季受灾面积达140多万亩,减产粮食2亿多公斤。获嘉县共有20多万亩玉米,基本绝收的就达18万亩。

由于1942年的旱灾,1943年、1944年的蝗灾造成了赤地千里大灾荒。老百姓逃荒要饭、冻饿死亡者不计其数,真可谓饿殍满道、十室九空。梁家窑村任秀中的妹妹年仅4岁就当了童养媳,饿得骨瘦如柴。有一回她去地里挖野菜,竟然被乌鸦活活叨死。后黄叶树村村民魏祥的4岁小弟弟出去要饭,在山上被狼吃掉。雪白庄村村民崔德生全家9口人,最后只剩下两口人。他母亲饿死后,不懂事的一岁半的小妹妹还爬在母亲怀里吃奶,一二天后也饥饿而死。太行五分区独立营一个战士,在战斗中受了轻伤,行军时掉了队。他到村里去问路,走进村东头一家,他见有4个人躺在炕上,连问几句,谁也不吭声,走近一看,全是死人。林北县有一家4口人下地去打蝗虫了,只剩一名不满1周岁的小孩在床上睡觉。大人走时把门锁好,窗户堵严,以防蝗虫进屋,但房山头上边的百叶窗忘记并上,许多飞蝗从开窗处飞进屋内,竟然把小孩咬死了。有一个妇女在地里打蝗虫,把小孩放在树荫处,下晌时,发现小孩已被蝗虫咬死了。晋东县大井头乡有11个自然村,所有人都死完了。有一家死到最后一个时,自己把大门上闩,用锄刨埋自己的坑,但只刨到一半便倒在里面死去了。据不完全统计,陵川寺头、洪水两个区死亡10276人,占原有人口的50%以上;损失牲口5250头,占原有牲口数的95%。博爱县北田院村全村406人,最后仅存活下来23人。

三、军民同灭蝗

面对严重的蝗灾,群众的思想极为混乱。有人惊慌害怕,认为蝗虫过后,庄稼一无所有,等待自己的一定是逃荒要饭、冻饿而死;有的人认为蝗虫太多,光靠人打无法扑灭;有人迷信思想严重,整日烧香磕头,乞求神仙保佑;有人怕打蝗虫踩坏了庄稼;少地或无地的群众怕打蝗虫误了工,无法生活。阶级敌人也趁机造谣破坏,说什么:“蝗虫是神虫,打它天不容”“蝗虫王说了,你们说我是蝗虫,我就把庄稼吃干净,你们叫我蝗蝻,我就把庄稼吃成光杆,你们叫我神虫,我就给你们留几份年景”……

面对空前的蝗灾,面对复杂的局面,为了拯救灾区人民,为了取得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根据毛泽东主席关于“组织起来,生产自救,克服困难”的指示,晋、冀、鲁、豫边区党、政、军领导机关连续发出灭蝗救灾的指示、通知、政令、命令及慰问信等,号召全区党、政、军、民紧急动员起来,全力以赴投入灭蝗救灾工作。

一场大规模的群众性的灭蝗救灾运动全面展开了。首先,各级党委和政府都加强了对灭蝗运动的领导,灾情严重的各专区都成立了灭蝗救灾委员会或指挥部。各级党、政、军机关干部,各部队指战员、学校师生、企业职工分工包干,深入到各县、区、村,同广大人民群众并肩作战,形成一支浩大的灭蝗大军。在形势的影响下,连一些社会名流、绅士、资本家、巫婆、神汉、风水师、和尚、道士、尼姑等也参加了灭蝗运动。其次,各级党委和政府利用各种形式进行思想发动工作,大讲蝗虫的危害和灭蝗的意义,大讲有关蝗虫的科学知识,破除迷信思想,使群众树立信心,鼓足勇气,全力以赴地投入到灭蝗运动中去。同时,对于阶级敌人的造谣破坏活动,给以坚决严厉打击,以保证灭蝗运动的顺利进行。最后,根据蝗虫的繁殖、生长规律及生活习惯进行科学的灭蝗。整个灭蝗工作分为三个阶段。从1944年农历三月中下旬至四月中旬为刨挖蝗卵阶段。这一阶段,太行区磁武、武东、林北、安阳、涉县、高陵、晋东、修武、沁博、温县、武陟、汤阴、淇县等13县共参加76万人,投工185万个,挖蝗卵7万公斤,取得了第一阶段的胜利。从1944年农历四月到五月为扑打蝗蝻阶段。蝗蝻为蝗卵孵化出的幼虫,蝗虫的群集主要是蝗蝻,对庄稼危害极大。在这一阶段中各级党委都将此作为中心工作来抓,并采取了种种措施,进行了有效地扑打。如挖沟土埋、火烧、布单盖、顺垄撵、挑沟包围和大包圈等各种办法,根据地的蝗蝻基本被消灭。据根据地25个县不完全统计,共扑打蝗蝻1000多万公斤。据太行区五、六、七、八专区的24个县和冀鲁豫三、九专区的19个县共43个县不完全统计,有220万人参加了扑灭蝗蝻运动,折工960万个。从1944年农历四月中旬到八月底,为剿灭飞蝗阶段。此阶段时间最长,最艰苦,是灭蝗救灾的决胜阶段。在此阶段中,武西县经过实践,发现飞蝗有“三怕”“两不能”,即怕冷、怕热、怕烟。在夜间12时至次日凌晨太阳出来前和中午12时到下午3时之前,飞蝗不能或很少飞行,遇到烟雾则不能远视,飞起来迷失方向,飞来飞去又会落到原地。根据这些特点,大家利用雨天、夜间、中午进行扑打。特别是夜间,10人左右为一小组,每组一盏马灯,到处烟火闪烁,效果尤为突出。据太行五、六、七、八专区15个县和冀鲁豫专区10个县共25个县的统计,参加灭蝗448万人,消灭飞蝗1500万公斤,共折工1792万个。其中,灾情严重的太行五专区,平均每人灭蝗达73天之多。

从1944年农历三月中旬到八月底,经过160余天的艰苦奋战,解放区取得了灭蝗运动的伟大胜利。灭蝗斗争的胜利,提高了党和政府在人民群众中的威信,密切了根据地党政军民的关系,减轻了蝗灾的危害,为进一步发展农业生产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为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创造了条件。


1997- © 版权所有:新乡报业传媒集团(新乡日报社) 运营服务:新乡网
咨询/投诉:0373-3046692 民生热线:3331100 技术支持:北大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