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军报》特约记者 李祥君 漯河广播电视台记者 李甫君
6月13日上午,从河北省保定市远道而来的英雄后代——张维山老人,来到辉县市张村乡郗庄村黑窟窿自然村,拜谒父母当年战斗的地方。这里也是他的出生地。
张维山的父母都是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参加革命工作的老同志。解放战争时期,父亲张天性协助太行第七专署领导,在前方指挥作战,在后方紧急筹措各种物资,组织民兵参战。
恰在这时,母亲申国秀挺着大肚,即将分娩。太行第七专署新乡办事处安排人员护送其进深山,并指派当地一名有丰富接生经验的大嫂郎张氏,专门负责接生和产后护理。
1947年3月17日,申国秀在太行山之巅的一处天然洞穴内产下一名男婴——张维山。这处洞穴位于辉县市张村乡郗庄村黑窟窿自然村。这里山高路险,植被茂密,人迹罕至。
张天性,原名张道善,系牧野区张辛庄人。1913年9月15日出生,1928年5月本村高小毕业,1930年3月就读于新乡县三年制师范学校,1933年6月考入华北大学师范专科班,1935年8月在新乡县城内北街创立“永生书店”,秘密发展党组织。1941年4月,张天性被任命为中共新、汲、辉、获中心县县委书记兼县长。
申国秀,1911年3月16日出生,系卫辉市唐庄镇姚庄村人。
杨闾川地区是一条大通道,它南通新乡、北达林州、西到共城(古时辉县城称“共城”)、东取卫辉。因此,杨闾川地区的战略位置十分重要。
抗战期间,在杨闾川地区,敌我双方都投入了大量兵力,展开了旷日持久的拉锯战。
日本侵略者采用“三光”政策,实施“扫荡”。他们挖堑壕、拉铁丝网、筑碉堡、修据点,步步为营。
我军民实施分进合击、铁壁合围、坚壁清野等方法,进行反“扫荡”。他们利用夜战、近战等手段,采用麻雀战、地雷战、破袭战、游击战等战术,使日本兵处处挨打、吃尽苦头。
1943年1月,开国大将陈赓率八路军129师386旅在杨闾川阻击日军,作战指挥中心建在辉县市张村乡郗庄村坡根自然村。
1943年年初,开国中将皮定均率八路军太行军区第五分区在杨闾川常村、沿村、张村、大王庄等地指挥多场战斗,指挥中心建在郗庄村。
与此同时,太行军区办事处、豫北工作团杨闾川分团、新乡县抗日民主政府等机构纷纷落户杨闾川。
杨闾川根据地最高地方领导杨圈,住在张村乡郗庄村坡根自然村。
1945年年初,张天性调到杨闾川地区,任太行第七专署新乡办事处主任。
据当年张天性的警卫员、现年94岁的王喜贵老人讲,张天性、申国秀夫妇住在辉县市张村乡郗庄村一处小院内。出于安全考虑,事先在院墙上预留了一个大洞,遇到紧急情况时可以随时撤离。
1945年5月,他跟随张天性在辉县山区打击敌人,冒着敌人的枪林弹雨,有几次差点儿中弹牺牲。张天性深入到老百姓家中,挨个做群众的思想工作,有几次在路途中险些遇害。
张天性协调和指挥地方民兵支前,运送粮草、转运伤病员,配合前方大部队作战。他组织群众转移到安全地带,安排老弱病残幼躲进山洞。
申国秀积极做妇女的思想工作,鼓励和支持丈夫踊跃支前参战,她还组织妇女加班加点,制作军衣、赶制军鞋。
1945年8月15日,全国军民经过艰苦抗战,日本侵略者在战场上战败投降。可是,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反动派又发动了内战。
战火刚熄灭,又燃起烽火。杨闾川地区又成了国共两军交锋的主战场。
地处太行山之巅的黑窟窿村是一个小山村,5户人家,3个姓氏。
该村有一处天然洞穴,洞穴名字就叫黑窟窿。洞口高2.3米,洞穴深14米、宽3米。
蛮荒时代,太行山区植被茂密,野兽活动频繁,黑窟窿是豺狼虎豹的理想巢穴。山里自从有了人类活动,各种野兽慢慢地淡出人们的视线。
夏季,黑窟窿特别凉快,是消暑纳凉的好场所。雨天,黑窟窿还是避风避雨的好去处。平时,本村村民在洞里堆放有梁、檩、寿棺,存放有苞米芯、柴草、秸秆等,还圈过牛羊。
战争年代,八路军在黑窟窿藏过枪支、弹药、粮食、棉花等战备物资,还藏过从杨闾川地区来躲避战乱的难民。因此,人们又称其为“藏粮洞”“藏人洞”。
1947年3月17日,躲藏在山洞中的申国秀,突然感到腹部剧烈疼痛,出现产前征兆。这时,黑窟窿村大嫂郎张氏迅速将申国秀平卧,两腿蜷曲,做好接生准备。她麻利地剪断脐带,掏了掏孩子口里的黏液,孩子随之发出一声哭叫。这名男婴就是张维山。
郎张氏大嫂把孩子身上的血污用裤子擦拭干净,裹进自己的大襟里,用早已备置停当的小布单把孩子包裹起来,用布条捆了三匝,塞进被窝。大嫂把水续进锅里,柴草塞到锅底,点燃柴草,不一会儿,洞里的温度就缓缓地升起来了……
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1952年3月,张天性被任命为新乡地区行政专署副专员,1952年7月调任华北行政委员会工业局工业处副处长,1952年9月任天津国绵一厂书记兼厂长,1954年1月任石家庄国绵二厂书记兼厂长,1961年5月任保定化学纤维厂书记兼厂长。1971年7月29日在北京逝世,享年58岁。
1947年4月,申国秀抱着刚满月的张维山离开黑窟窿村,回到杨闾川根据地。
从此,张维山跟随父母先后在天津、石家庄、保定等地生活工作,再也没有回过黑窟窿村,而且一别就是74年。
张维山,1962年10月参加工作,河北保定化纤厂职工。1973年10月1日结婚,婚后育有两子。2007年8月退休。
1980年11月17日,申国秀不幸去世,享年69岁。
她生前曾多次告诉张维山,将来有机会一定要到黑窟窿村,到山洞里看看。因为,这是他的出生地,是妈妈的受难地。
“上山寻找出生地,重走母亲走过的路,感受艰难岁月的不易,唤起那段历史的回忆。”上山之前,张维山这样自言自语地说。
6月13日上午,张维山来到黑窟窿村。他从洞内到洞外,从洞底到洞顶,从老寨尖到北佛顶,从一草一木到一花一树,越看越感觉看不够,越看越感觉亲切无比。
黑窟窿就像一部无字书,越看越觉得意味深长,越看越觉得内心深处受到的震撼越大。黑窟窿就像一通无字碑,越看越觉得有品头,越看越觉得有历史沧桑感、厚重感。
这黑黑的洞口,冰凉的洞壁,溜圆光滑的地面,阴冷潮湿的山洞……所有这一切,仿佛都在诉说着当年的历史。
当时,军民正在杨闾川根据地携手打击敌人。张天性无暇顾及即将生产的妻子,一心扑在打仗上。
农历二月初,春寒料峭。申国秀在阴冷、潮湿的山洞里生孩子,该遭多大的罪啊!
是啊!为了全人类的解放事业,无数革命老前辈舍小家顾大家,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才换来了今天的幸福生活。
老区人民为了解放全中国,甘愿吃苦受罪,作出巨大奉献和牺牲,付出沉痛的代价,才有了如今美好的生活。
“感谢老区人民,是杨闾川根据地养育了我。感谢黑窟窿村,山洞是我的出生地。感谢郎张氏大娘,是经她之手把我抱到人间……”
张维山详细询问大娘郎张氏的情况。郎张氏是当地有名的接生婆,她生于1901年10月2日,系辉县市张村乡张村人,1985年10月14日在新乡市去世,享年84岁。
郎张氏是一个苦命人,更是一个坚强的女人。
她早年丧夫,守寡多年。长子郎占玉(又名郎占银),18岁参加八路军,1938年参加过临汾战役,后在汲县作战时牺牲。次子郎占兴,1955年撇下出生不到百天的儿子郎斌去世,时年29岁。儿媳也因患精神疾病,外出一去不回。从此,她和孙子两人孤苦伶仃,相依为命。
听完这些叙述,张维山不由得发出这样的感叹:敬佩老区人民,敬佩杨闾川人民,敬佩郎张氏大婶……
郎张氏之孙、现年67岁的郎斌说:“黑窟窿已被有关单位确定为红色教育基地,并正式挂牌,向社会开放。非常幸运,你今天成了首位来访者。以后,有机会常回杨闾川看看,常回黑窟窿村看看。”
郗庄村妇联主席袁文云说,战争年代,根据地在黑窟窿寄存过战备物资,难民藏在黑窟窿躲避战乱,还有人在山洞里生过孩子,此洞不应该被历史遗忘。
郗庄村村支书兼村委会主任卢保贝说,现在的年轻人对那段历史知道得很少,我们的党团组织要及时补课,利用身边的红色教育资源,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英雄主义、共产主义等教育,并且要持之以恒、常抓不懈。
人生苦短,转身就是一辈子。74年前,他是一个在山洞里出生不久的婴儿,一个嗷嗷待哺的婴儿。74年后,他已是一位满头银丝、步履蹒跚的老人。张维山为了不留下人生遗憾,决定在有生之年兑现自己的人生诺言。
6月13日上午,张维山带着母亲的嘱托,带着自己多年的梦想,走向太行山之巅,走向黑窟窿村,走向出生地……如今,他终于回到出生地,回到故里,了却了一桩心事。
(图片由张维山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