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丁艳冰
“以前人在街上,喷空儿摸牌打麻将;现在人都在棚里,摘菇分拣打包装。”
“俺村没有闲人,只要不是卧床不起的,超过75岁的,都争着去工作了,没事站街上喷闲空儿的场面现在看不到了。”获嘉县城关镇后寺村党支部书记马汝亮说。
后寺村很漂亮,进村的大路刚刚翻新过,平整宽敞,道路两旁鲜花正盛。环村路、生态水系景观,和在建的文化广场、乡愁园把村子装点得格外美丽。
更让人眼前一亮的是村西占地300亩的河南省香菇现代农业产业园,200多座现代化的香菇大棚气势恢宏。每天,从这个全国最大的单体大棚中销售出的香菇在3吨左右。
59岁的村民郭桂荣说,最近天热,香菇成熟快,需要抓紧时间从菌棒上摘下来。咱也没啥技术,自从去年来香菇大棚干点儿简单的活儿,每天能挣60元,自己的精神更好、生活更宽裕了。
发展现代农业产业,后寺村激活乡村振兴的一池春水。“村集体+公司+股份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让村集体年增收10余万元。今年以来,生产香菇8500吨,实现销售收入870万元。不仅种香菇农户的年收入可观,村里的闲散劳动力在家门口打工也得了实惠。
后寺村人并不满足于眼前的红火,乡村振兴要有超长续航的能力。获嘉县的花卉苗木业发展具有300年的历史基础,“陈庄花园”是我省“四大花园”之一。在全县精心打造“花木之乡”名片的战略构想下,后寺村搭上了把发展花木业作为大力调优农业产业结构、提升现代农业发展水平的快车,村里引进获嘉县众盟花卉苗木有限公司,拟投资3500万元打造高标准花卉观光园,目前已种植红梅、樱花等苗木800多亩。
有人才有投资,发展才能更稳定。后寺村顺势建立了乡土人才库,定期与在外知名人士联系,鼓励他们回乡创业、投资办厂,为家乡发展献力献策。近年来,已成功引进军明电力等2家企业落户,目前后寺村已享受镇政府税收分成50多万元。
总有一种发展模式适合“咱”村。2020年,获嘉县积极探索总结出壮大农村集体经济的8种模式——“获嘉模式”,即资产盘活、村企共建、飞地造血、抱团取暖、培育新型业态、土地统筹经营、财政资金入股、集体资产打包,促使集体资产较多的村实现了大幅增收,全县村集体收入超过5万元的村达到100%。后寺村的蓬勃发展,正是其中的成功案例。
为了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获嘉县全力深化农村五项制度改革。2020年,全面完成清产核资,共清查核实资产15.67亿元;集中清理集体经济组织合同,清查出不合理合同1975份,增加集体收入1881.37万元;收回集体土地4400余亩,收回房屋2.7万多平方米,增加集体收入1881.37万元。
小西关村地处获嘉县城核心区,随着城区的发展,村里不少农民转型成商户,再加上繁荣的商业发展,村党支部书记沈松伟算了这笔账,通过清产核资,清理合同,村集体收入一年增加了20万元。
现在,小西关村通过宅基地改革、土地资源整合等多种措施,和地产企业联合开发,村集体固定资产已经达到将近1亿元。租金收入让村“两委”有了底气,新学校、文体广场、党建广场等已经在建或规划中。
后寺村、小西关村是获嘉县推动乡村振兴的缩影。通过打造一大批乡村振兴优秀示范村,切实起到典型引路、示范带动作用。通过不断努力,获嘉县围绕“三农”发展方向、“五大振兴”发展理念,锐意进取、蹄疾步稳地开展各项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