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00年前,濉水与溪河交汇形成的口子镇,五谷丰盛、交通便利,酿酒业逐渐兴起。镇因酒而生、商因镇而聚,口子镇日渐繁华,成为远近闻名的美酒之乡。古时候没有商标,人们习惯性地将口子镇出产的酒称为“口子酒”。
其实早在殷商时期,酒已融入了濉溪人的生活。孔子编纂《诗经》中的《商颂·烈祖》就描述了濉溪人以酒祭祖祈福的习俗。战国时代的韩非子周游列国来到濉溪县,见“酒旗高悬、迎风招展、酒香四溢”,酒旗很可能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酒广告宣传方式了。历代文人墨客纷纷赞誉濉溪佳酿,明朝相山隐士任柔节题写的“隔壁千家醉,开坛十里香”更是广为流传。乾隆皇帝下江南途经此地,品尝口子酒之后, 御笔亲题“惠我南黎”,交与两江巡抚立碑刻于相山显通寺,后转交宿州牧张开士办理。石碑现存于相山庙,成为口子酒辉煌历史的见证。
建国前,口子酒曾获大奖。濉溪县志有载,1931年和1934年,濉溪商会同源酒坊(口子酒业前身)的口子酒曾先后两次参加了在青岛和北京举办的铁路沿线土特产展览会,两次荣获“甲级名优酒”。
口子酒业是安徽第一批建厂的白酒企业。1949年5月18日,人民政府赎买私人酿酒作坊“小同聚”等酒坊,创立了口子酒业前身——“国营濉溪人民酒厂”。在民族工业百废待兴的岁月里,口子酒业在艰苦创业的同时响应国家号召,先后多次援助周边酒企建厂及改进生产技术。
1959年,口子酒作为安徽省重大科技成果送到北京,向新中国10周年国庆献礼。在国宴上,口子酒得到众多外宾的好评,宴会过后,周恩来总理还将一批口子酒作为礼物赠送给当时的也门国王鲁巴依。
1998年,口子酒业首次推出兼香型白酒五年型口子窖,一经上市,便赢得了消费者的喜爱。它使自1978年就确定的白酒香型格局有了突破性的改变,拓展出了白酒香型发展的新路子,丰富了中国白酒香型的内涵。2010年3月18日,中国白酒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兼香型白酒分技术委员会在淮北的安徽口子酒业成立,口子酒业成为兼香型白酒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秘书处承担单位。兼香型白酒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的成立,是中国白酒文化、白酒产业进入新发展阶段的重要标志。
2700年流光转世,继往者开来。2006年,口子酒业被国家商务部首批认定为“中华老字号”,是第一家获此殊荣的徽酒。2008年,国务院组织全国文物普查,将口子窖酒遗址评定为“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重要新发现”。口子窖酒遗址由隋唐老井、元末明初老窖池和1951年酒厂老建筑群构成,再次向世人证明了口子窖的窖香悠远。
从没有一种非凡来自偶然,2700年的选择、历练、坚守,才酿出今天一杯具有厚重历史的口子窖。
(口子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