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年,市救助站坚持“民政为民、民政爱民”理念,以“自愿求助、无偿救助”为原则,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为困难群众及求助者办好事、办实事、解难事,使受助者深切感受到了党和政府的温暖。
然而,任何一项工作要做好,都有它的不易之处,更何况救助工作是和“特殊人群”打交道的工作。面对幼、老、残、病、精神语言障碍等不同类型的求助者,救助者除了要用毅力克服种种困难外,更需要拥有炽热的爱心。
那么,在市救助站,是一群什么样的人,每天在为求助者和这座城市服务呢?在第九个“全国救助管理机构开放日”(6月19日)即将到来之际,记者走进这个群体,感受不同救助岗位的工作,倾听来自他们内心的声音。
张威,1983年11月出生,中共党员,2001年12月入伍,现任市救助站救助管理科科长。张威服役期间,先后两次荣立三等功,多次受到嘉奖,荣获全军优秀士官人才奖,海军“十大训练标兵”候选人,多次被师、团级评为优秀共产党员,并被选举为党代表。退役后,张威以理论考核第一名的成绩进入市救助站工作。
作为一名退役军人、党员,他始终把思想作风和道德修养看得比能力更重要,始终按照“树好形象、做好表率、尊重领导、团结同志”的标准要求自己。救助管理工作政策性强、群众利益多,为了做到在工作中既坚持政策,又保证困难群众的合法权益,他总是耐心细致地为他们服务,帮他们解决问题。
尤其是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开展以来,张威深感责任重大,根据救助工作的特点,他着手制定了《新冠疫情防控指南》,对入站、在站、离站操作规程进行重新规范,切实保障了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此外,张威还按照《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档案管理办法》筹建了救助管理档案室,共整理档案3000余份,规范各类登记统计23种,使我市的救助管理制度更加规范化、制度化。
常军涛,1983年3月出生,中共党员,2001年12月入伍,2018年11月转业到市救助站,现为市救助站救助管理员。
“军装变成工作服,只是工作内容、工作对象和工作环境发生了改变,作为军转人员更应该把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军人本色体现在具体工作中。”常军涛常说:“作为一名救助工作人员,应有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情怀。”亲情最容易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尤其是面对那些求助者或者儿童时,常军涛始终以家人般的亲切和朋友般的和声细语,把手捧热心的情感传递给他们,时刻让求助者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与关怀。
“死且不惧,何畏脏?这是我在岗位转换后,对救助工作的一种态度。”常军涛说,求助者大多都有传染病和精神障碍,在与求助者发生肢体接触时,既要保护自己,更要让求助者感受到他们的真诚帮助。
“励志研思、笃行致远。通过每一次的接待和护送求助者,把工作职责内化于心、外化于形,不断提高自己在救助岗位上的工作能力。面对今后的工作我不会驰于空想、更不会骛于虚声,只有放平心态,一步一个脚印地踏实干好工作,努力做一名让领导放心、同事舒心、自己开心的救助人!”常军涛说。
刘士平,中共党员,1993年12月入伍,2010年转业到市救助站,现任市救助站救助技师。自参加工作以来,刘士平立足本职,工作认真踏实、吃苦耐劳,在做好流浪乞讨人员救助工作的同时,定时、定段进行巡逻排查,确保辖区一旦出现流浪乞讨人员,能第一时间掌握情况并及时开展救助。
去年,为做好疫情期间的救助与防疫工作,刘士平一边宣传防疫知识,一边对求助者开展救助。他经常放弃休息时间,加班加点,充分体现了一名共产党员在危难时刻不怕苦、不怕累,身先士卒、冲锋在前的优良品德。
在救助工作中,刘士平是一个善于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人。求助者中有因精神疾病表达有障碍的人、有因家庭矛盾不愿回家的人,也有因经济困难流浪乞讨的人等。对形形色色的求助者,他经常能从求助者的只言片语中找到线索,帮助求助者踏上回家的路。
“虽然有时候对求助者的困难情况没有太大的帮助,但并不影响我对这份工作的热爱。”刘士平说,这些年,凭着与同事的密切配合,不管面对多么繁重的任务、多么艰苦的条件、多么恶劣的环境,他都会坚持用热心、爱心、诚心、恒心为流浪乞讨人员提供温馨的“避风港”,帮助流浪乞讨人员寻亲回家,以大爱之心诠释民政救助站人的初心与坚守。
吕自会,1980年9月出生,中共党员,1999年12月入伍,在部队多次被评为“优秀士兵”“军事训练先进个人”,荣立三等功一次。2012年退伍转业,现任市救助站办公室主任。他先后5次被评为“优秀共产党员”,7次被评为“先进个人”,2018年被评为“优秀党务工作者”和“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最美志愿者”,2019年被市委宣传部评为“新乡市岗位学雷锋标兵”。
吕自会爱岗敬业,勇于创新。从部队转业到市救助站后,虽然工作对象和工作内容发生了变化,但他自我加压、勤奋学习,转变思维方式、创新工作方法,投身民政救助工作9年来,一直在救助第一线,本着“自愿救助、无偿救助”的原则,为流浪乞讨人员送去了温暖,对“务工不着、讨薪未果、寻亲不遇、财物丢失和被偷被骗”人员给予救助,对于老、弱、病、残以及智障人员实行保护性救助。9年来共救助1700余人,为流浪乞讨人员融入社会、回归家庭,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树立新乡形象作出了突出贡献。
军徽永存、党旗闪耀,一声“到”、一生到,他退伍不褪色、退役不退志,坚守岗位、履职尽责,把党和政府的温暖送给最困难、最需要帮助的人民群众,体现了党员的无私情怀,彰显了退役军人的先锋本色和民政人的优秀品质。
王久军,1971年出生,中共党员,1989年入伍,2004年转业到市救助站,担任水电维修和后勤保障工作。在工作岗位上,王久军一直以高度的责任感和强烈的时代感,扎根基层、无私奉献,忠实履行职责。由于工作业绩突出,他先后多次受到上级的肯定和表扬。
动力源于热爱,热爱源于信仰。作为一名党员,王久军始终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并立志做一名新时期的优秀共产党员。凭着对救助事业的无比热爱以及对本职工作的无比重视,王久军把自己的每一天都过得忙碌而充实。
在日常工作中,本着安全第一、兼顾节约的原则,王久军坚持定时对站里的每一样电器设备进行巡检与维护,确保全站用电安全。今年3月,市救助站营房进行翻新装修,王久军更是忙前忙后,全力做好求助人员宿舍的水电安装、设备调试等工作,在规定的时间内,如期完成了领导交待的各项任务,确保了求助者的顺利入住。
“我始终抱着一个坚定的信念,那就是无愧于自己的职责,无愧于民生救助事业。”王久军说。
张海燕,1976年9月出生,中共党员,2008年到市救助站工作,现任市救助站财务科科长。她先后多次被评为市民政系统“优秀党员”及市民政系统先进个人,2010年被评为“新乡市三八红旗手”。
张海燕的爱人是一名现役军官,作为军嫂,虽然她长期独自承担着照顾老人和子女的家庭重任,但她始终任劳任怨、毫无怨言,克服一切困难,处理好国家、集体与个人三者之间的利益关系,在全站职工中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树立良好的党员形象。
在工作中,张海燕紧紧围绕“以民为本、为民解困”的工作宗旨,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指导思想,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在各项工作中发扬民政“孺子牛”精神,取得了突出成绩。
作为市救助站的财务科科长兼工会主席,张海燕本着客观、严谨、细致的原则,严格遵守财务纪律,不徇私情。通过规范市救助站的财务管理制度,确保了会计信息的真实、合法、完整,切实发挥了财务核算和监督的作用。同时,作为工会主席,她想职工之所想,处处统筹考虑,把关心职工生活和工会工作紧密结合起来,积极开展“送温暖”活动,增强了大家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为全站完成上级交待的各项任务起到了有力的推动作用。
赵民峰,1977年8月出生,中共党员,现任市救助站甄别科科长。先后5次被评为“先进个人”,2次被评为“优秀共产党员”。赵民峰政治立场坚定,对党忠诚,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长期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恪守职责,默默奉献。
在工作岗位上,赵民峰坚持依法救助、亲情式服务,积极服务各类救助对象。针对求助者中的老年人、残疾人、未成年人、精神病人、危重病人,他根据工作经验,总结了一套集救助管理服务、甄别寻亲、耐心说服于一体的救助管理模式。尤其是对长期滞站人员的管理及寻亲帮助,赵民峰除了协调公安机关对每个人进行DNA采集和身份证办理外,还根据每个人的不同情况,制订了不同的寻亲方案和交流方式。
自2016年5月至今,赵民峰与同事一起,共帮助229名长期滞站人员寻亲成功,为国家节约救助资金700余万元,得到了社会各界及领导的一致好评和肯定。
祝新平,1963年出生,中共党员,1982年入伍,1985年复员后到市救助站工作,一直担任司机班长。他在工作中勤勤恳恳、严谨细致,至今已安全行驶百余万公里,帮助数不清的流浪人员安全返乡。
祝新平一直秉持着安全是一切工作重中之重的理念,把行车护送安全当作中心任务来做。2020年,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打乱了正常的工作秩序。危难时刻,他把因病卧床的老母亲交给妻子,不顾严重的疫情,穿上厚厚的防护服,驾驶车辆,一次次将求助者安全护送回家。
然而,多年的驾驶工作加上常年的奔波劳累,使祝新平患上了股骨头坏死疾病。2020年4月,祝新平手术换下了坏死的股骨头,如此大的手术,正常人需要休息数月,但他术后不到100天,便又投入到了紧张忙碌的救助工作之中。
就是这样一个忘我的人、心怀大爱的人,面对求助者和同事们的夸赞,却从来不骄不燥,始终保持谦虚谨慎的工作态度,他常说:“作为一名民政人,特别是一名救助者,应该时刻把需要帮助的人放在第一位,及时向需要帮助的人伸出温暖之手。”
帮助走失人员
回家圆梦,
是救助工作人员
永远不变的初心!
去年以来,市救助站共接到各类求助1000余人次。其中,绝大部分为生活无着、流浪乞讨和临时困难人员,在救助工作人员的细心帮助下,得到了及时救助。然而,仍有112名求助者因年老多病或语言表达能力有限,无法从本人口中获取更多寻亲信息,成为长期滞站人员。
为帮助滞站人员尽快与亲人团聚,救助工作人员积极创新,利用科技和新媒体手段,通过人脸及DNA信息比对,同时利用“互联网+”帮助寻亲,成功为43名求助者找到了身份信息,且已护送39人返乡与家人团聚,余下的70余人仍在继续等待救助。
鉴于目前滞站人员较多等情况,市救助站特联合本报开展缘梦公益活动,希望广大读者和社会力量共同努力、奉献爱心,多渠道查找求助者的信息,帮他们早日回家与亲人团聚。
新乡市救助站
联系电话:0373-50897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