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日暖风生麦气,绿阴幽草胜花时。5月26日,“问之道”数学教师发展共同体在李怀军博士的引领下,齐聚河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开展基于“问题提出”的度量单元整体教学研讨课活动。
来自河南师范大学数学与信息科学学院,卫滨区、牧野区、凤泉区三区教研室,市新区小学、育才小学、外国语小学等市直小学,河师大附小、新乡学院附小以及9所区镇小学,涵盖课程与教学论博士、数学教研员、省级名师、业务校长、教学骨干及青年教师的近50名小学数学研究者和实践者参与了研讨与交流。
活动伊始,由河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校长李万里致辞。他从学校长期发展、教师教研能力提升等多方面,分享了附小在学校教育上的成功经验,谈到活动对于扭转我国基础教育中问题提出能力培养薄弱现状,实现数学教育目标从“问题解决”向“问题提出”调整,开发学生创新精神、创造能力具有实践价值。
接下来是课堂展示环节,共包含两节探索课。第一节《认识周长》由金穗大道小学朱艳红与杨岗小学畅东燕“双师同课”共同演绎。朱艳红创设篮球比赛情境,帮助学生认清周界具有封闭、分界和边界三个特性,使学生在内部与外部的辨析中明确周界概念;进一步通过“描”“摸”活动,引导学生体验周界与其内部“面”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再借助测量活动帮助学生感知周界存在长短之别,由此生成周长概念,体会测量方法多样性及其与测量对象的关系。
在穿插一段节奏明快的律动操后,畅东燕出示六个单位正方形拼成的长方形,以三个问题“取走1个单位正方形,图形周长会变吗”“取走2个单位正方形,使图形周长不变,拼法有几种”“保持长方形四边不变,改动拼成一个新图形”,促动学生学习。
整节课借助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思考,通过引导学生确定并改变关键词,即渗透否定假设法策略来帮助学生提出数学问题,引领学生在经历“形、数、形”过程中,理解周长本质、初步感知平面图形的周长与其面积、形状之间的关系,发展空间观念,培养量感。
第二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由卫滨区教研室郭莉莉执教。郭莉莉以真实情境引入,激发学生运用有关长方形面积学习的已有经验,获得平行四边形面积的正确与错误数值,并借用老师提供的方格纸进行操作验证,借助几何画板,直观演示平行四边形的割补平移、推拉变形及其与对应长方形的面积比较,顺次解决问题。此过程关注学生动态生成,尊重学生的合情推理,鼓励学生对猜想及其结果进行合理论证,使学生在平行四边形面积的变化中发现不变的是关系,即面积大小总与底和对应高有关,且借助行列结构理解高的意义和价值,自然建构出面积计算公式。
整节课以学生为本,有助于他们获得知识技能,积累推理活动经验,发展抽象、推理、建模基本思想,增强发现与提出问题的能力。
再次是评议课环节。作课教师从素养培育的发展性与整体性出发,基于观念统领与结构关联思想,一一陈述自己的教学理念、课堂组织、动态生成、课后反思。
之后由河师大附小高级教师杨海慧、和平路小学副校长谢昕、卫滨区教研室副主任任蔚、新区小学开达校区小学部校长李有珍、育才小学安全办主任吴亚博五位与会代表,基于数学教育理论、2021年课程标准、教材编排及教学经验,从学生主体地位的彰显、知识本质与结构的体现、教学内容的把握、情境任务的设计、教学策略的改进、教学效果的预判等方面,指出两节探索课所存在的待完善地方,并给出了建设性建议,同时对周界概念的教学价值及“周界”术语引入的必要性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最后,李怀军对本次活动作总结性陈词:教育教学改革是一个系统和整体,应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组织、教学评价四方面进行整体把握。考虑到《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1年版)》对几何度量领域作出的调整,更加注重量感、空间观念和创新、创造能力的培养,这两节课的教学目标设计应凸显“形、量、数、形”的结构化观念,教学内容应兼顾知识的结果性与过程性,教学组织与评价要关注学生的问题提出,以及小组的合作、对话、协商。
由此看来,这两节课虽是作为“探索课”来呈现,但实际上仍停留在理念课层面。未来团队将集大家智慧,改进教学设计,争取尽早磨出展示课。
本次探索课展示与交流活动是一场理念的碰撞,更是一次发展的契机。“问之道”数学教师发展共同体将采纳与会专家、老师提出的中肯建议,进一步明确教学目标、梳理教学脉络、创设任务情境、改进教学策略、优化教学形式。
从理念学习到教学实践,中间的距离到底有多远?“问之道”团队的老师会一如既往地在“问道”路上,努力迎“难”而上,丰盈自己的教育人生。
(于晓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