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津县基础教研室 千燕平
2020年10月,国务院印发的《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提出,改革的目标是引导教师潜心育人的评价制度更加健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办法更加多元。《历史课程标准》指出,学习评价应坚持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教师评价与学生自我评价、同伴评价相结合、量化评价与质性评价相结合的原则。这说明,建立多元化的学生学习评价体系是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也是因材施教和发展学生个性的需要。
20世纪中后期,哈佛大学教育发展研究所教授霍华德·加德纳提出“多元智能理论”,被认为是“对素质教育最好的诠释”。如何重新认识评价的功能效用,如何建构科学合理有效的评价体系规范今后的工作?我们做了以下几点探索。
一、“定性”评价与“量化”评价相结合
新课程改革背景之下,要求学生们要具备知识经验以及历史的眼光和思维,用适当的历史知识去看待事物和问题。因此,要从“一切为了分数”的框架中解脱出来,打破传统的纸笔评价方式,将“定性”评价与“量化”评价相互结合。具体到初中历史教学中,可以采用开卷和闭卷相结合的阶段学习评价、书面和口头相结合的日常学习评价方式,培养学生的历史分析和判断能力,鼓励学生参加历史演讲、课堂剧编演、手抄报编写、历史小制作等实践活动,对学生学习活动的过程及表现记录成绩。
二、建立档案袋进行系统评价管理
初中历史教学评价多元化体系的构建不仅包含评价方式,更应当注重评价内容,不仅重视阶段性评价,更要注重过程性评价。
在教学中,我们可以设立“学史参与卡”“学史进步卡”,把课前预习、课堂思考、回答和表演参与度纳入评价。建立“历史作品档案袋”的课后延伸评价,鼓励学生自己搜集资料,将撰写的读后感、小论文、小游记等作为评价的方式。还可以组织学生以历史场景为素材进行小品或短剧编排,锻炼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比如在学习八年级《五四运动》一课时,教师可以设置问题:假设你是记者,你会如何报道中国在巴黎和会上的表现?通过完成报道,学生在学习历史知识同时,提高了写作能力和动手能力,并拓宽了历史教学思路。
三、转变教学评价主体,强调评价主体多元化
传统的评价方式通常以教师为主体,这样的评价往往带有主观性和片面性。要转变教学评价主体,建立多元化教学评价体系。在教学活动中,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按照“教、学、评”三位一体原则,以学习为中心,教、学、评相互补充、相互促进。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提高他们的主观能动性。例如在讲授《美国内战》时,让学生通过辩论会的形式,对美国内战从正反两面进行阐释,提升学习效果。再有就是撰写论文互评,让学生学习他人长处,补足自己短板。
四、重视评价技巧的实施,加强对学生思维深度的引导
历史是一门需要发挥独特思维的课程,是需要具有较强的知识联系能力以及辩证思维的课程。在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下,教师应该加强对学生思维深度的引导和评价。首先,要营造师生交流的民主气氛,鼓励学生畅所欲言,敢于质疑。比如笔者在讲七年级《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一课时,组织学生讨论如何评价汉武帝,并将其与秦始皇对比。这样,学生就对历史人物有了深刻的理解,又可提高分析、综合、比较、概括能力。其次,充分利用历史材料,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以评价促发展”已成为教育评价的核心理念。我们愈加清晰地认识到,评价是落实新课程标准的“魂”,它在新课程中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重要作用。多元化评价能有效促进历史的教与学,有利于培养学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体现历史学科育人功能,并陪伴学生在人生的道路上行稳致远。
【参考文献】
[1]朱汉国、郑林主编 新编历史教学论 [C]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
[2]齐世荣.历史课程标准解读 [[M]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
[3]周海燕.多元化教学法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探究[D]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