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赵改荣
“做好群众工作,腿要勤、心要诚,要跟老百姓打成一片。”吴金印的话,卫辉市唐庄镇田窑村党支部书记张义武时刻记在心头。
这些年,在吴金印的精心培育教导下,张义武带领田窑村“两委”在村里大力发展高科技现代农业,重点发展楸树繁育种植项目,采用基因克隆试管育苗技术,实现了楸树育苗工厂化生产。村里群众去洛阳培训,培训回来之后穿上白大褂,走进实验室,搞试管育苗,收入可观。
张义武迅速成长为一名“老村干”,离不开吴金印手把手的帮带。乡亲们都说:“吴书记已经把徒弟们都带出来了。”
卫辉市唐庄镇党委书记吴金印作为改革先锋、最美奋斗者、全国乡镇党委书记的榜样,已成为全国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一面旗帜和践行乡村振兴战略的排头兵。
在基层一线工作50多年来,他一直重视对农村干部的教育与培养,对村干部“心贴心”交流、“手把手”帮带。他常说,“对村干部的成绩要看到,具体困难要想到,问题解决要帮到”。吴金印不但与广大农村干部建立了真挚的同志关系,还注重用心去温暖他们,关系处得纯朴融洽,村干部心里有啥话都愿意跟他说。
多年来,只要是村党支部书记来找他,他工作再忙也会抽时间和他们交谈,特别对于一些新出现的思想苗头,及时主动和他们沟通,把问题消除在萌芽状态。工作中遇到困惑和困难,村干部会主动找吴金印“讨教”,吴金印则将自己几十年积累的经验,耐心细致地传授给他们。久而久之,村干部队伍中传出了一句顺口溜“有难题,找老吴,办法就在他心里头”。
吴金印一心传帮带的故事,在唐庄镇数不胜数。唐庄镇一些村干部发自内心地说:眼下的村干部,出力不小,受罪不少,还难免得罪人,可咱是个党员,吴书记像师长一样传帮带,对咱这么好,工作上支持,生活上关心,人心都是肉长的,咱要是不好好拉套,就对不起组织的关怀,对不起吴书记这位老师对咱的悉心培育教导。
今年3月份,市委在全市开展“导师帮带制”试点工作,卫辉市委高度重视,选定唐庄镇、汲水镇、后河镇3个试点乡镇,29个试点村,为32名帮带对象精准选配导师。
吴金印得知这一消息后,主动要求作为帮带导师,制定了“帮两头,带中间;重引领,推后进”的帮带计划,并选定张家庄村、靳湾村、虎掌沟村、谷驼村4个集体经济收入薄弱村的党支部书记作为重点帮带对象。
张家庄村、靳湾村、虎掌沟村、谷驼村以前属于太公镇辖区,经过卫辉市乡村规划被划入唐庄镇,当时这几个贫困村被划入唐庄镇的时候,就有村民兴奋地说:“老吴是真正为民干事的,肯定能让俺过上好日子。”
作为全市帮带学生最多的导师,吴金印经常挤出时间到张家庄村、靳湾村、虎掌沟村和谷驼村进行调研帮带,与村干部谈心谈话,交流思想,研究推动发展的路子。
张家庄村党支部书记张福忠,按照吴金印给出的“摸清家底、整合资源、用足政策、开拓前行”的思路,带领新一届村“两委”干部,仔细研究张家庄村的具体条件,建起了脱贫后村里各项资源和可持续性政策台账,并与村“两委”干部和群众代表达成一致发展意见,“撸起袖子加油干”的局面已经生成。
虎掌沟村原来是远近闻名的贫困村,集体搬迁到唐庄镇四和社区后,吴金印提出,把村子的旧址和沟沟坎坎荒芜的土地开发利用起来集中复耕,由“输血”变“造血”,使原来的贫困村产生了新的机能,使虎掌沟村走上了乡村振兴的快速道。虎掌沟村党支部书记暴广会不但自己跟着吴金印学习,还组织新一届村“两委”干部到唐庄干部学院参观吴金印先进事迹展览馆,为新一届村“两委”干部上好履新“第一课”。
靳湾村党支部书记孔卫海说:“吴书记说过,只有生活在群众中,才能了解群众,知道群众在想啥,才知道自己该干点啥。”在吴金印的帮带指导下,他们村成立红白理事会,大力倡导文明新风尚,以前红白事大操大办、婚丧嫁娶盲目攀比的风气得到根本扭转。
这些日子,谷驼村党支部书记王峰经常与吴金印“头碰头”讨教村里长远发展之道。按照吴书记的建议,他及时带领新班子开展入户走访,村里每家每户的情况都做到了如数家珍。几个月来,王峰和村“两委”策划流动党员回村过组织生活,帮助留守儿童、留守老人解决生活困难,村里和谐景象愈加鲜明。
吴金印说,“把群众带到富路上,把干部带到正路上”是他的使命,“帮助群众挖掉穷根,就是最大的联系群众”是他的做法,“心系群众苗得土,背离群众树断根”是他的座右铭。他决心将自己几十年积累的工作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下去,争取带出一批又一批牢记使命、心系百姓,在乡村振兴中带领群众发家致富的“领头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