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5版:
  
本版新闻列表
 
新乡日报社旗下媒体: 新乡网 | 新乡日报 | 平原晚报
 
2021年4月22日 星期

“铅衣人”救死扶伤 担使命何惧辐射
——访市二院院长助理、心内科主任、主任医师闫吉霞
闫吉霞(右二)每天都会利用查房时间与患者沟通,随时掌握患者的病情,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刘萍 明青 勿忘 文/图

最近看到一份资料介绍,在被尊称为白衣天使的医护人员中,有一个不为局外人知的特殊群体。他们长期暴露在X射线下做介入手术,射线成为他们每天躲不过的健康威胁,免疫力下降、癌变概率增大是他们要面对的风险。为应对射线,他们要在手术服里多穿一套15公斤左右的铅制防护套装。尽管这样,他们做一天介入手术受到的辐射量,相当于患者拍上千次X光片。他们就是医院里的“铅衣人”。

(一)

市第二人民医院(以下简称市二院)也有这样一批救死扶伤的“铅衣人”。这些“铅衣人”对其在手术中要承担的免疫力下降、癌变概率增大的风险,是什么样的心态呢?

带着这个问题,我们近日来到市二院,专访了心内科“铅衣人”的领头雁——院长助理、心内科主任、主任医师闫吉霞。

听我们提到在X射线下做手术的风险问题,闫吉霞先是微微一笑,接着说,X射线下做介入手术,是科技的一大进步。很多以前无法救治的胸痛患者,通过介入手术转危为安,使我们感到十分欣慰。至于受到X射线的辐射,我有两点看法,一是不惧怕。因为我们“吃”的那些射线,与挽救患者的生命相比,是微不足道的。既然选择了救死扶伤的职业,我们就应该像蜡烛一样,燃烧自己,照亮患者,使患者转危为安,早日康复。二是我们心甘情愿成为科技进步继往开来的使者。目前,我们在X射线下开展介入手术,笨拙的铅衣不能保证全身防护,但我们相信,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轻便的全身防护装备及无线设备一定会在不久的将来问世。我们衷心希望下一代的医护人员,能用上新装备,在做介入手术时,不再受到X射线的辐射。

(二)

为了让我们对介入治疗有一个更加深入的了解,闫吉霞还带领我们参观了介入手术的核心场所——导管室。

导管室位于住院部大楼一楼西侧,面积约100多平方米。有里外两个房间,外间小、里间大,里外间的医护人员可以隔着一大块玻璃清晰地看见对方,还可以通过话筒、屏幕进行交流,以便随时配合。里间屋的中央是一台价值1000多万元的C型臂。在C型臂的四周,有很多介入治疗的配套“利器”,如冠脉血管内超声仪、冠脉旋磨仪、心脏射频消融仪、起搏器程控仪、双极起搏器分析仪、除颤仪、呼吸机、临时起搏器、主动脉内囊反搏仪等。

闫吉霞向我们介绍,介入手术是利用现代高科技手段进行的一种微创性治疗。治疗中,医生在C型臂的引导下,将特制的导管、导丝等精密器械引入人体,对患者体内病态进行诊断和局部精准治疗。

C型臂是患者的福音,却是操作医生的“魔鬼”。 当介入手术开始时,C型臂就开始不断地发射X射线,像“放大镜”一样把患者的病变部位清晰地显现出来。介入手术与普通开放式手术相比,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对人体组织器官无形态破坏,并保留其正常功能,创伤小,皮肤创口仅为2毫米左右,最大程度地减少了患者的痛苦。介入手术对医生的技术要求非常严格,它没有敞开的刀口,在C型臂引导下,导管和直径小于1毫米的导丝的走向全凭医生双手力度的把控,需要丰富的经验。

被医生施展了“魔法”的导管和导丝,与心脏支架等辅助器械配套,一次次在导管室的C型臂下,上演挽救生命的“生死时速”。患者一次次重获新生,而导管室的医护人员,除了受到辐射外,还因为穿着铅衣长期站立,落下了颈椎病、腰间盘突出、下肢静脉曲张、皮肤病等职业病。

市二院党委办公室提供的一份材料显示,心内科一台手术下来,医护人员所“吃”的X射线相当于一名普通放射科医生一年所“吃”的射线量。这样的射线“大餐”,接受介入手术的患者只会“吃”一次,而闫吉霞与同事却是长年直面这个生命的隐形“杀手”。大量介入手术,导致闫吉霞手上已经出现了放射斑,并开始大把大把脱发,白细胞数量多次降到常人指数的一半,免疫能力也明显下降,常常感冒咳嗽。但她始终无怨无悔,常年不离介入手术台,展示了一位牢记初心使命的心内科专家的风采。在她的率先垂范下,心内科数名专家争上介入手术台,“舍己”抢救患者,在心内科蔚然成风。

(三)

“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是一代代英雄的壮举;“介入手术有辐射,救命何惧辐射凶”,是市二院心内科医护人员践行初心使命的体现。

为救治更多的胸痛患者,市二院特别成立了胸痛中心。该中心2018年11月通过国家胸痛中心认证,是由心内科、导管室、心外科、急诊科、检验科等多学科组成的团队。

胸痛中心核心科室——心血管内科,是医院的重点科室,拥有一支高素质的临床、科研、教学队伍。有主任医师、教授5人,副主任医师、副教授3人。

闫吉霞告诉我们:“时间就是心肌,时间就是生命!”

为确保胸痛患者得到及时的救治,市二院胸痛中心建立了24小时值班制度,无论午夜还是凌晨,都有专家待命,随时实施对症急救,对有适应症的患者,开展介入手术。救人如救火,走上手术台,谁还有时间考虑X射线的辐射!

每当胸痛患者被抬上救护车后,急诊科医生在疾驰的救护车上就争分夺秒地采集患者症状方面的各种数据,并实时传输到胸痛中心微信群。医院各专业专家收到信息后,会马上作出相应救治决策,为患者开辟绿色通道。对进入医院的患者,“先救治后缴费”,简化就诊流程,对症急救。对心肌梗死等危重患者,直接送导管室,及时开通患者被堵塞的血管,避免更多心肌坏死,提高了患者的生存质量。

在接受采访中,闫吉霞给我们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2019年7月8日上午10时50分,市二院与协作医院的“胸痛中心(CPC)协作”微信群里突然传来一份异常的心电图报告单。原来,一名李姓年轻男性职工在工作时突发胸痛、胸闷,大汗淋漓,心电图显示为急性心肌梗死。11时09分,呼啸而来的急救车载着这名李姓职工驶进了市二院。按照该院急性心肌梗死“先救治后缴费”原则,患者不需办理任何手续直接被送至该院的导管室。11时18分,冠脉造影结果显示,患者右冠血管完全闭塞。11时40分,短短30分钟,患者堵塞的血管被打通,右冠脉支架成功植入。患者胸痛缓解了,生命得救了,一个家庭被挽救了。这仅仅是市二院成功抢救急性心肌梗死病案中普通的一例。

目前,市二院胸痛中心认证后平均D-to-B(入医院大门至导丝通过病变血管时间)时间仅62.1分钟,低于全国胸痛中心标准的90分钟水平,其中最短时间仅14分钟;从接触患者到完成心电图,平均时间仅4分钟,远低于认证标准的10分钟水平。上述数据在全国胸痛中心质控排名中位于前茅。

大鹏之动,非一羽之轻;骐骥之速,非一足之力。市二院胸痛中心之所以能实现事业的高歌猛进,就是因为这里有一批为救死扶伤不计个人得失的“大鹏”和“骐骥”。

“十四五”开局之年,春风更强劲,阳光更灿烂,希望市二院的“大鹏”和“骐骥”飞得更高,跑得更快。


1997- © 版权所有:新乡报业传媒集团(新乡日报社) 运营服务:新乡网
咨询/投诉:0373-3046692 民生热线:3331100 技术支持:北大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