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记者
促进男女平等和妇女全面发展;提升未成年人关爱服务水平;加强家庭建设……“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草案为我们勾勒了一幅未来和谐社会的新图景。
妇女儿童的权益保障,离不开法治的倾情护航。8日提请审议的两高报告中,“促进和谐家庭建设”“倾情守护未成年人安全健康成长”等内容占据重要篇幅。
不断完善的法治,让妇女儿童的“护身符”越来越多。面对侵害应该怎么维权?代表委员“支招”了。
关键词一:对家暴“零容忍”
“家暴”不是家务事。5年前施行的反家庭暴力法的一个重要措施,就是为家暴受害者提供了人身安全保护令的“保护伞”。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2020年人民法院签发人身安全保护令2169份,探索将家暴防治延伸到婚前、离婚后及精神暴力等情形。多地法院完善反家暴联动机制,筑牢妇女、儿童等群体免遭家庭暴力的“隔离墙”。
眺望未来,目标明确。纲要草案提出,要“严厉打击侵害妇女和女童人身权利的违法犯罪行为”“加大反家庭暴力法实施力度”。
“反家暴法实施5年以来,在保护妇女儿童权益方面取得不小成绩。”全国人大代表、山河智能装备股份有限公司工会办副主任张晓庆表示,各地法院虽然已经陆续运用实施人身安全保护令制度,但总体来看适用范围还较小,应当加强该制度实施力度。
“家暴常常发生在隐秘的家门内,很难被发现。”张晓庆认为,要进一步完善包括公安、法院、街道社区等在内的联动机制,及时发现家暴苗头、化解家庭矛盾、调解家庭纠纷,更好地预防家暴事件发生。
“向家暴勇敢说‘不’!”主演了电视剧《不要和陌生人说话》的全国政协委员、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副院长冯远征呼吁,不要让美丽的生命因为家暴而凋零,面对伤害要选择“零容忍”。
关键词二:斩断伸向孩子的“魔爪”
近年来,一系列侵犯未成年人权益的案件牵动人心。纲要草案明确,“严厉打击侵害未成年人权益的违法犯罪行为”。
保护孩子就是保护我们的未来。从严追诉性侵、虐待未成年人和拐卖儿童等犯罪5.7万人;支持起诉、建议撤销监护人资格513件……两高“成绩单”背后,流淌着法治的温情。
侵害未成年人犯罪,挑战法律和社会伦理底线。如何斩断伸向儿童的“魔爪”?
全国人大代表、浙江省人民检察院检察长贾宇表示,针对侵害未成年人的犯罪类型、特点,浙江检察机关探索出了教职员工入职前查询违法犯罪记录等经验,已被新修订的未成年人保护法吸收。
“制度的建立能在一定程度上帮助检察机关第一时间发现犯罪线索、固定客观证据,有助于检察机关和有关部门及时开展保护救助工作,避免未成年人受害者遭受二次伤害。”贾宇说。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金诚同达律师事务所创始合伙人律师刘红宇建议,一方面要建立儿童性侵调查干预机制,对性骚扰未成年人等问题及时介入干预;另一方面,要将相关课程纳入学生必修课,提高未成年人反性侵的意识和能力,对未成年人的家长也要强化相关学习辅导。
关键词三:打造清朗的网络空间
一到假期,网络和广告牌上,以未成年人为目标群体的广告就开始“洗脑轰炸”,让人防不胜防。
“目前市场上面向中小学生的学习APP数量众多,不少都暗存不良信息、内置游戏。此外,未成年人打赏网络主播等问题频发,应进一步加强监管。”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科学院大学公管学院教授马一德说。
两高报告也提出了网络秩序综合整治、加大未成年人网络保护力度等内容。
全国政协委员、湖南省政协副主席胡旭晟建议,尽快完善相关立法,加大执法检查力度,将不适宜面向学龄前儿童发布的各类在线教育广告和“小学化”课程项目全面下架,确保学龄前儿童按规律健康发育成长。
全国人大代表、郴州市第一人民医院院长雷冬竹表示,近年来,从立法到司法层面,相关部门加大对妇女儿童权益的保护力度,全社会保护妇女儿童权益的意识空前提高,表明我们国家的法治水平和文明程度都在进步。
新华社北京3月8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