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翟京元
初春,阳光洒满小院。
延津县石婆固镇东龙王庙村,刘利霞走出堂屋,揉揉眼,对阳光还有些不适应。
穿过院子,她轻轻推开东厢房的门。这是儿子肖思远的房间,里面整整齐齐摆着衣服、箱子、鞋子等儿子生前的遗物,她拿起又放下。在床头,她坐下又立起,思绪时时回到过去。
那是祖国西部边陲,喀喇昆仑高原,常年覆盖冰雪,儿子每天都从这里给家里打电话。父母不善言谈,儿子性格活泼,他总是逗父母开心。
“妈妈,今天做的啥?多吃点儿,多休息。”
“爸爸,干活儿累不累,咱要不少种一点地?”
说的是日常,传递的是亲情。肖思远20岁前,从来没有走这么远。他在家中排行老大,从小就备受老人和父母关爱。当兵前,在家中浇水、打药,农活样样拿得起放得下。2016年9月去当兵后,回家的次数少,电话就成了最常用的沟通方式。
“他光哄我们开心,自己的苦和累一点儿都不说。”刘利霞说,儿子很懂事,在郑州上大学时暑假打工挣学费,能不伸手就不伸手,“回到家,十几亩地的农活,从来没有说过累。”(下转第二版)
(上接第一版)在父亲肖胜松眼里,肖思远十分孝顺老人。曾祖父在世时,肖思远一连十几天日夜照料服侍,曾祖父去世后,只要回家探亲,肖思远就会帮曾祖母刷锅刷碗。
东厢房的外间刚刚做了装修,墙壁新刷了涂料,新买的电冰箱还没有开箱,地上搁着许多慰问品。肖胜松说,儿子牺牲后,部队和当地政府多次派人来家中看望,对他是莫大的安慰。
母亲对儿子的思念绵长无期。刘利霞对记者说,前些天,她天天在梦里见到儿子,后来,她一直想在梦里见到儿子,却再也梦不到了。她似乎产生了幻听,手机铃声响起,她总以为是儿子打来的。她多么希望这些电话是儿子打来的,“如果知道他是平安的,即使年年不回来,我的心也是幸福的”。
刘利霞的床头摆放着一张全家福。照片上,全家都绷着脸,唯有肖思远笑着。刘利霞说,儿子最后一次探亲回部队时,和照片上一模一样,是笑着的,他的笑容也将一直保存下去。
据报道,2020年6月,有关外军违反两国协议协定,公然违背与我方达成的共识,悍然越线挑衅。在与外军交涉和激烈斗争中,战士肖思远突围后义无反顾返回营救战友,直至战斗到生命最后一刻。日前,中央军委为肖思远追记一等功。
英雄哥哥的事迹一直感染着弟弟。肖思远的弟弟在郑州上学,前年,思远探亲结束回部队时,专程到郑州看望弟弟。这个寒假,弟弟常常端详着哥哥的照片,暗下决定,等自己18岁了,也要去保家卫国。
“我们就是祖国的界碑,脚下的每一寸土地,都是祖国的领土。”这句肖思远写在日记里的话,一直抚慰着母亲的心。当刘利霞坐在院子里和外人交流时,她伤感的情绪里有一种骄傲:“关键时刻,这是军人的职责。儿子的选择是全家的骄傲”。
院子外,村里的孩童追逐嬉戏。村外的田野里,春和景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