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辉市柳庄乡柳庄完全小学柴华张坤
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迅速发展,大量农民涌入城市,为城市建设作出了贡献,而这些进入城市打工的农民工的子女则因为种种原因,不得不留在农村继续生活,由此产生了一个特殊的群体,被人们称为“农村留守儿童”。
随着留守儿童现象的出现,隔代教育现象也成为了农村地区普遍存在的一种家庭教育形式。由于隔代教育的主体绝大多数为年龄较大的老人,文化程度普遍较低,思想观念较为落后,不具备儿童教育的相关理论知识,无法对留守儿童进行有效的家庭教育。
据相关资料显示,多半以上隔代教育留守儿童身上都或多或少地存在以下问题:自私、敏感、任性、脾气暴躁(或是懦弱胆小)、交际能力弱、学习能力差以及抗挫能力低等。因此,很多农村一线教师都普遍反映,在留守儿童当中,很难发现品学兼优的好苗子,他们之中的大多数都是成绩平平,甚或有一部分根本就是在学校混日子。更可怕的是,一旦到了小学高年级或是进入初中之后,留守儿童相比于其他孩子更容易出现逆反心理,脾气暴躁者甚至有可能成为校园暴力的施暴者,而其中的怯懦者则有可能会成为被虐对象。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分析,留守儿童隔代教育所显现出来的诸多问题,其根源多数来自于留守儿童的情感缺失。农村留守儿童处在“缺失型”的家庭环境之中,得不到父母很好的监护与教育,情感需求难以得到满足,很大程度上会对他们的生活、心理、品行、人际交往等方面产生负面影响。
如何最大限度地消除“情感缺失”对留守儿童的负面影响,尽可能让留守儿童和其他孩子一样健康成长?
作为在农村一线教学数10年的老班主任,我们早在2016年就已经开始探索、研究留守儿童的情感干预问题。
5年来,我们和学校的同事在工作中共同经历了困惑、警醒、探索、实践、修正、再实践等多个阶段,总结出了一套较为行之有效的办法,那就是:以家长学校为载体,充分发挥“家校共育”合力,从小学低龄留守儿童入手,及早进行情感干预,在尽量满足低龄留守儿童情感需求的同时,争取让留守儿童在小学一年级、二年级就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
之所以确定从低龄留守儿童入手,主要是因为当留守儿童进入小学高年级乃至进入初中之后,一些不良习惯已经基本固化,这时想要矫正往往是事倍功半。而从我们近5年的实践来看,如果学校和家庭能在留守儿童刚进入小学乃至在幼儿园阶段就对他们这个特殊群体的情感需求及早进行情感干预,并且切实做到“家校共育”,形成有效合力,则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大多数都可以事半功倍。
具体来说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几项工作:
一、掌握留守儿童第一手资料。
做好入学调查,填好《新生入学基本情况调查表》,摸清留守儿童基本情况,除掌握本班留守儿童人数等基本情况外,要具体到父母打工地在哪、多久回家一次、日常看护人文化程度等基本信息以及父母和看护人的联系方式等。
二、首先从看护者入手,使之了解低龄留守儿童真正的情感需求。
召开留守儿童家长学校专题会议,将留守儿童的看护者请入课堂,让看护者了解留守儿童真正的情感需求不能无限制满足,更不是呵斥打骂,要
帮助看护者树立正确的教育观,摒弃“只能亲、不能管”或是“棍棒底下出孝子”的旧观念,更要让看护者明白,小学低年级段的孩子正是性格形成和学习生活习惯养成的关键期。通过家长学校的授课,要教给看护者一些正确的教育方式方法,指导看护者要从满足孩子真正的情感需求出发,对孩子生活上多关心,学习上严要求,争取让孩子在入学早期就形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
三、尽量满足低龄留守儿童对于父母的情感需求。
无论父母身在何方,孩子对父母的依赖和思念都是客观存在的,特别是刚刚步入小学的低龄留守儿童,其父母在孩子的情感世界里更是无可替代的。但是,在现实生活中,有不少年轻的父母出于种种原因,对于留守儿童的关爱是严重不足的。因此,我们反复要求低龄留守儿童的父母一定要充分利用电话、微信等,多与孩子联系,了解并尽量满足留守儿童的情感需求,避免孩子产生被遗弃、被忽视的情感。
四、尽量满足低龄留守儿童对于集体的情感需求。
每个孩子对于集体都是有情感需求的,当他们在集体中能感受到温暖,能树立积极向上的集体观念时,不管对于学习还是生活,他们都将有一个积极向上的正确方向。因此,我们在实践中,充分利用班务会、班级集体活动等契机,让低龄留守儿童尽快融入集体生活、发现自我价值,满足他们对于集体的情感需求。
五、尽量满足留守儿童对于教师的情感需求。
“亲其师方可信其道”。每一个孩子特别是小学低年级段的孩子,对于
教师都是有着很强的情感需求的。老师的一句关怀话语、一个轻轻的抚摸,甚至是一个鼓励的眼神,对于孩子来说都是学习路上的“强心针”“加油站”。鉴于留守儿童所处的特殊境遇,加强对于留守儿童的关怀与呵护更是每一位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相对于那些经常被忽视的孩子,那些教师情感需求得到满足的留守儿童,在学习上往往会呈现出令人满意的积极向好状态。
六、针对低龄留守儿童的情感干预,家访的作用也不容忽视。
在实践中,切实做好家访工作,多方位深入了解留守儿童家庭生活学习状况,及时反馈给所有任课教师,并根据实际情况,适时调整教育策略,这也是我们这几年积累的有效做法。
七、争取学校支持,建立健全心理健康辅导机制,及时发现、尽力解决留守儿童心理问题。
虽然说我们在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时常关注留守儿童的学习生活状态,但是,作为教师,我们的主要精力还是要放在整体教学任务上,况且孩子的学习和心理状态往往会经受来自社会、家庭、同伴等多重因素的影响,有时候还是难免会发现有个别留守儿童显现出一些心理健康问题,这时,学校领导的支持,以及相对专业的心理健康指导就显得尤为必要。
当然,解决留守儿童的问题除了以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为主之外,还牵涉社会环境、社区教育等诸多因素。作为一线教师,我们只是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作了一些尝试。希望我们的文章能引起教育界同仁和留守儿童家长对于低龄留守儿童早期情感干预的重视,更希望所有的留守儿童都能健康成长,成为国之栋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