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记者
1月28日,2021年春运大幕开启。与往年春运不同的是,“疫情防控”成为今年春运工作的重中之重,“就地过年”成为越来越多人的选择。
在当前国内外疫情防控形势依然严峻复杂情况下,如何确保疫情不因春运扩散,同时加强运输组织和服务保障工作,确保人民群众健康安全平稳有序出行?记者带你一起走进这个“不一样”的春运。
在“减”和“防”上下功夫
28日一早,昆明火车站进出站的旅客并不多。在车站进口,戴着口罩的旅客在工作人员引导下扫描“健康码”和“防疫行程码”,经确认后,依次通过智能红外线“测温门”有序安检进站。
“今年春运人数与往年相比明显下降。”昆明火车站值班站长张菊说,不少人响应就地过年的号召,出省旅客降幅明显。
交通运输部新闻发言人、政策研究室主任吴春耕表示,按照中办、国办《关于做好人民群众就地过年服务保障工作的通知》要求,今年春运客流将明显减少,全国春运期间将发送旅客11.52亿人次左右,日均2880多万人次,比2019年下降六成多、比2020年下降两成多。
“今年春运,一是提倡‘减’字,减少人员流动聚集,二是突出‘防’字,严格做好交通运输疫情防控。”吴春耕说。虽然今年春运客运量总体下降,但春运期间人员集中流动与疫情防控任务交织叠加,春运组织保障工作难度加大。
记者在北京西站看到,车站内随处可见黄色的“一米线”标志。据北京西站客运车间业务指导王琳娜介绍,进站口、安检口以及验证验票口是旅客比较容易聚集的地方。对此,北京西站严格“一米线”卡控,实行“专人专盯”,引导旅客间保持安全距离。
在首都机场,工作人员按照“外防输入、内防反弹、人物同防”各项要求,落实对所有进入航站楼人员进行测温、验码工作,对旅客高频接触的电梯按钮、自助值机设备等,加大消毒频次,并对航站楼、机场巴士等重点场所和设施开展常态化环境采样检测工作。航站楼内采用全新风模式,确保良好通风。
畅通“最先和最后一公里”
春运首日,记者走进中国铁路上海局集团公司调度指挥中心。这个中心是指挥长三角铁路春运的“神经中枢”,只见墙上硕大的液晶屏幕动态显示“追踪”行驶中的列车;在一排排弧形调度监视屏前,一名名调度员神情专注地忙着记录、拨打电话,借助智慧“大脑”和“天眼”,发出一条条指令。
交通运输部副部长刘小明表示,为了保障好顺畅回家路,交通部门将优化运力调配,科学安排班次计划,加大重点区域运力投放,切实提高旅客集疏运能力。加大城乡、镇村客运运力投入力度,提升农村客运班线覆盖面。
“铁路、公路、水路、航空企业要强化沟通协作,加强干线运输与城市交通衔接,切实减少人员聚集,有效解决旅客出行‘最先和最后一公里’问题。”刘小明说。
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有关负责人表示,铁路部门将根据疫情防控形势和客流变化,加强大数据分析,实施“一日一图”,机动灵活、科学精准安排客运能力上线,满足出行需要,为群众提供基本出行服务保障。
服务保障“不打折扣”
今年春运,无论出行、还是退票改签,便利化水平再提升。
在广西,铁路部门开启“刷手机”快捷乘车业务。春运前,南宁东、柳州、桂林等12个火车站启用“铁路e卡通”进出站功能。旅客通过12306手机客户端开通“铁路e卡通”业务后,无需提前购票,就能直接乘坐广西区内“D8”“D9”开头动车组列车。
在上海虹桥站,4台多功能智能保洁机器人首次亮相。它们采用全视角“眼睛”自动识别环境、主动分析并快速处置,同步完成“零接触”保洁、消毒。
吴春耕说,交通运输部在完善运输组织方案的同时,研究制订了疫情分类应对预案,进一步提升客运疫情防控标准,积极推进人脸识别、刷证核验、电子客票等“无接触”服务,减少人员聚集和交叉接触。
春节回家是中国人骨子里的情结,但是今年春节却有千千万万的人选择留下。为方便广大旅客退票、改签,铁路和民航部门想办法、出实招。
铁路部门将火车票预售期从30天调整为15天,开车前8天及以上退票免费。在统一12306网上和线下窗口车票预售期和退票改签规则的同时,延长线上退票和改签服务办理时间。对现金购票和已取报销凭证的旅客,可先在12306网站办理退票手续,180天内到全国铁路任一车站领取退票款项。车站自助售票设备新增退票功能,提供24小时服务。
民航局也发出通知,明确自1月27日0时起,已购买1月28日至3月8日机票的旅客,均可办理免费退票或至少一次改期。各航空公司也出台相应政策,方便旅客退票、改签。
今年春运,注定与以往不同。
如果你就要踏上归程,一定要做好个人防护;如果选择就地过年,谢谢不回家的你。
据新华社北京1月28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