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6版:
  
本版新闻列表
 
新乡日报社旗下媒体: 新乡网 | 新乡日报 | 平原晚报
 
  
2021年1月22日 星期

沧桑博浪沙张良刺秦处


清康熙元年(1662年),浙江永嘉人谢包京来原武任知县,用自己的俸银在阳武城东门外道旁立碑一通,亲书“古博浪沙”4个大字镌刻碑上。大字写得笔力遒劲,端严凝重,大气凛然。

随着岁月的流逝,到了民国年间,这通碑的附属设施就倾圮已尽,显得格外荒凉。说来也巧,就在1937年秋天,古博浪沙碑又装起了碑楼,树起了六角凉亭,恢复了昔日的庄重和尊严,让人感到焕然一新。这件事,既不是官府所为,也不是贤达善举,而是县城衙前街一个普普通通的百姓含冤而为,至今鲜为人知。细说起来,这里还有一段故事。

1937年2月初的一天,刺骨的寒风卷着残雪在阳武城狭窄的街道上盘旋。3个烟鬼费俭、费念、刘振理蜷缩在小龙王庙里,张嘴打哈欠地咕哝着:“想法到哪里弄几口烟吸吸呗。”一时谁也无计可施。费俭突然眼前一亮,顿时精神振作起来,他有了一个过烟瘾的主意。他给两个烟友一摊牌,都齐说中中中……

原来他们是打邻居王冠众的主意。王家虽不富裕,但勤俭持家,精打细算,吃饭穿衣还不成问题,而且为人厚道,乐善好施。3个烟鬼裹裹身上的破棉袄,抖擞进了王家。没等主人开口,费俭说:“大哥,都知道你心地善良,爱扶贫帮困,今天我们来找你,只要你松松手,俺这一辈子都忘不了你的大恩大德。”王冠众想:这仨人虽然相貌猥琐,都吸大烟,但不是街坊就是邻居,得罪不起。于是,王冠众爽快地说:“既然说出了口,不会叫掉地上,三斗高粱一颗不少,就以你们所说,俩月还。”“保证没问题。”仨人异口同声地回答。

到了3月底,3个烟鬼又聚到了一块儿。刘振理眉飞色舞地说起自己前两天在东街玩“老陆”(赌博工具,32张牌),手气特顺,连赢几把,后到二瘸子家吸了半夜,真得劲。说得二人抓耳挠腮,直流口水。刘振理接着说:“上次王冠众家那事多顺,咱也把账清了,何不再去试试。”仨人于是到了王家门口,正好碰上王冠众的堂弟王冠林,仨人说正好找他有事。王冠林只好把他们让到家里,问他们啥事。刘振理说:“想请你帮个忙,说说情,再借你哥几斗高粱。”王冠林说:“这几天恐怕不中,前天因盖房刚和嫂嫂吵了嘴,他那脾气,你们也不是不知道……”说者无心,听者有意。虽没办成事,但他们捕捉到了一点儿信息,于是立马找地方商量下一步的计划。

几天后,刘振理跑到王冠林家,神神秘秘地说:“兄弟,上次你说你哥要盖房,我们几个存的有砖,又厚又大又便宜,一个能顶几个用,不用他动手,我们负责给他码好,就给我们弄二斗高粱。你看……”王冠林一听就急了,忙说:“啊,听说你们打的是城墙的主意,那砖谁敢要,那是坐监的罪,说不定小命就没了。我可不敢管这事。”仨人看跟王冠林说不成事,只好硬着头皮直接去找王冠众。王冠众一生胆小怕事,没等他们说完就一口回绝了。怎奈这些人本来就是无赖,三番五次上门乞求,反复托人说情,还硬是把200多块大砖头拉到王冠众家,动手用柴草把砖盖好。王冠众最终还是抵不住纠缠,忍痛给了他们三斗高粱。但这个头一开,这仨人隔三差五就上门纠缠,使王冠众痛苦不堪。最后一次,他硬着头皮骂走了这仨人。

3个烟鬼恼羞成怒,遂以“偷扒城墙砖盖房”的罪名告发了王冠众。县长派人进行了调查,情况属实,于是把王冠众抓起来审问。一时间“王冠众盖房扒了城墙”的消息传得满城风雨。不少人说,王冠众是阳武比较出名的人物,见过世面,胆子又小,他不可能为200块烂砖去犯罪。

实际上,县长心里也明镜似的,他早知道这个案子是3个烟鬼所为,但这仨货看势不好早跑得无影无踪了,身上也没有啥油水。而王冠众家有牲口有地,眼下人赃俱获,只有拿他开刀此案才好了结。

最后判决时,县长只说王冠众“私藏城砖”,而不谈“扒城墙”。判王冠众把东门外的古博浪沙碑修个碑楼,盖个六角亭便于人们观瞻,同时罚他摆两桌酒席招待四街绅士了结此案。

对这样的处理,王冠众心里当然不服,但又有口难辩。他经济上吃了亏,名誉上遭了损,精神上受了侮,一个堂堂正正的本分人落得如此下场,吃亏吃得太大了。但转念又一想,也是办件好事,也就甘心自认倒霉了。

原阳县博浪亭立有“古博浪沙”石碑一通,此碑系康熙年间阳武县令谢

包京所镌。谢包京是原阳历史上屈指可数的清官,颇有见地。他对张良以拯国难为己任的胆识十分敬仰,亲笔为留侯祠题写碑文:“秦政暴横,天下共欲亡之,不特留侯也。独无有倡之者,非智不给,而勇不足也……以秦之威,乃大索十日不获,何哉……盖秦之索侯而不获者,人也,亦天也;侯之击秦而不中者,天也,非人也。”文字说明张良刺秦是正义之举,是人心所向;而张良没有刺中秦始皇,恰巧促进秦灭亡的速度。如果当时刺中,扶苏得以进京,蒙恬大军回师,赵高、李斯阴谋破灭,秦朝倒未必会这么快灭亡。

博浪沙是个穷地方,却名贯古今。自秦末张良在此复仇刺秦以来,便成了历代名流骚客谈论不完的话题。唐朝诗人李白的《经下邳圯桥怀张子房》:“子房未虎啸,破产不为家。沧海得壮士,椎秦博浪沙……叹息此人去,萧条徐泗空。”

浪漫主义诗人李白很佩服张良的惊人之举,赞扬他深明大义,有勇有谋,恨不得在圯桥上等到与张良会上一面,抒怀畅谈一番,为难以遇到张子房、黄石公两位高人而抱憾。李白的另一首《猛虎行》诗中,也有“朝过博浪沙,暮入淮阴市。张良未遇韩信贫,刘项存亡在两臣”等句子,赞扬张良是难得的人才。

北宋的政治家王安石,立志变法,发展经济,加强军备。他写诗称赞张良“汉业存亡俯仰中,留侯于此每从容。固陵始议韩彭地,复道方图雍齿封”。说张良是刘邦创立汉业成败的重要人物,每临大事,从容应对,指挥若定。特别是在和项羽决战,兵到固陵,刘邦招韩信、彭越不至,行将功亏一篑的关键时刻,张良谏言给韩、彭二人划疆封地,才得下垓一战,项羽自刎,天下归刘。又在汉业初定、封赏不公、大臣野外谋反的危机关头,谏议刘邦封侯仇人雍齿,及时解除了众将疑虑,安定了军心,从而稳定了刚刚建立起来的新汉朝。王安石同时联想自己的变法立宪,大有英雄相惜之慨。

明朝著名军师刘伯温在和朱元璋餐中论政时,以筷子为题赋诗说:“一对湘江玉并看,二妃曾流泪痕斑。汉家江山四百年,竟在留侯一借间。”主要是说当年在河南荥阳城内,张良借刘邦正在吃饭的筷子策划“八不可”的事情,有自比大汉张良之意。

民族英雄林则徐是清嘉庆进士、江苏陕西巡抚、湖广总督,是清代禁止鸦片入境的爱国人士,道光十七年(1837年)他在做陕西巡抚离任前到张良庙拜谒,题绝句四首,其中一首写道:“除秦便了复仇心,勇退非关滤患深。博浪沙椎如早中,十年应己卧山林。”他说得非常对,张良一生都是以灭秦复仇,光复自己的祖国为己任的,灭掉了秦,可以说张良大仇已报。遗憾的是他的韩国却难以再复兴,这让张良意犹未尽,心存不甘。他绝不像常人那样追逐高官厚禄,贪享荣华富贵,也不是什么急流勇退,怕遭“兔死狗烹,卸磨杀驴”的不测,而是人各有志。灭秦目的已经达到,复韩愿望却成泡影,呆在刘邦身边还有什么意思?兴汉并非张良初衷,但这话他没法和刘邦说,而且和谁也没法再提,所以出走是最好的选择。林则徐这首诗说得好:除掉暴秦,张良复仇心愿便算了了,所以他要急流勇退,这不单单是深谋远虑,看破红尘,而是形势的必然,假若当年在博浪沙那一椎击准了秦始皇,只怕早在10年前他便从赤松子修炼辟谷之术,安卧山林碧水之间了。与此观点相同的,还有清朝学者马遵祖,他在《吟张子房》诗中说:“一椎未遂恨难持,须借沛公作指麾。用汉原非为汉用,此中雄略有谁知。”

无产阶级革命家陈毅当年率师路过古邳时,也曾赋诗一首:“夜走泗宿道,晨过旧黄河,古邳解鞍马,煮酒醉颜酡。”诗歌写自己率新四军路经古邳,煮酒论英雄,以子房椎秦报国的故事激励将士斗志的情景。

无产阶级革命家、已故国务院总理周恩来先生在南开大学读书时抒发情怀的诗句“极目青郊外,烟霾布正浓。中原方逐鹿,博浪踵相踪”。赞颂历代豪杰为祖国壮美的河山而逐鹿中原,悲壮的故事接二连三,联想到当时社会混沌不清、民不聊生的现状,立志效仿先贤,为中华崛起而发愤读书。

名人笔下的博浪沙是伟大的,爱自己祖国的才是大写的人。

(地名事务中心区划地名科供稿)


  
1997- © 版权所有:新乡报业传媒集团(新乡日报社) 运营服务:新乡网
咨询/投诉:0373-3046692 民生热线:3331100 技术支持:北大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