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陈荣霞)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对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保持文化多样性、维护地域特色文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截至目前,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已达355个,其中,国家级4个、省级31个、市级134个、县级186个。
从2006年起,我市按照“政府主导、社会参与,明确职责、形成合力;长远规划、分步实施,点面结合、力求突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原则,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工作方针,正确处理保护和利用的关系。我市现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代表性传承人434名,非物质文化遗产最大的特点是不脱离民族特殊的生活生产方式,世代相传,被不断地再创造,“传承性”“流变性”也成为它鲜明的特点。通过召开专题培训班、举办非遗抗疫作品展等形式,突出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日常生活中的运用。
目前,我市文化部门正在从非遗项目四级名录体系中选取30个沿黄区域优秀非遗项目,集中展现我市沿黄区域非遗项目的保护成果,体现沿黄人民孜孜不倦传承弘扬黄河文化的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