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韩国咏
1月12日上午,太行山下,寒风凛冽,耿风泉还在为筹建新抗战实物展览馆忙碌着。该馆位于辉县市黄水乡牛王庙村北坡根自然村。为啥叫新抗战实物展览馆?这是耿风泉为了区别位于辉县市城关街道办事处冯庄村家里的抗战实物展览馆。当日,距耿风泉家庭荣获第十二届“全国五好家庭”过去了11天。
艰辛的收藏之路
耿风泉一家三代都是军人,他的父亲耿兰田曾参加过抗日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他是退役军人,他的二儿子耿文伟也是一名军人。走进他家的院子,不管是墙上挂的,柜子里摆的,还是地上放的,各种抗战实物琳琅满目。斑驳的钢盔、生锈的日本军刀、防毒面具、望远镜、徽章、土地雷、石地雷、铁地雷……上万件实物,记录着中国人民的抗战历史。
耿兰田转业回到家乡,村里每年都演“战争戏”。为了让“战争戏”演得更加真实,他就开始向十里八乡的老战友和经历者收集抗战时期的各类实物。1987年,耿风泉退役返乡时,父亲收集的抗战实物已达千件。1989年,老人与世长辞后,耿风泉继续寻找抗战实物。然而,这对于靠种地为生的耿风泉来说,收集抗战实物谈何容易,家里的积蓄很快就被花光了。
为了收集抗战实物,耿风泉常常只身一人背一箱方便面,进入太行深山区,一去就是一个星期,可以说踏遍了太行山的村村寨寨。在深山区,有时渴了,他就找个有水的地方,弯下腰捧几口泉水喝喝。曾有一名山西商人多次来找耿风泉,想出高价买走一件抗战实物,被耿风泉毅然谢绝。他说:“我只收不卖。”
其实,耿风泉是一名慷慨的人。2016年年初,得知有关部门为了圆老军人董章林的心愿,在帮助老人寻找一枚抗战时期的二等功勋章,他便主动将自己收集的八路军臂章、抗战受伤人员纪念章和部分抗战时期的物品送给了老人。
现在,耿风泉名气越来越大,所获得的荣誉也是越来越多,多到连他自己也记不清楚有多少。即便这样,无论多少人去他的抗战实物展览馆参观,他都是不厌其烦地一遍遍为大家讲解,经常是嗓子发哑,口袋里时刻装着润喉片。“记得有一年盛夏的一天,讲解一整天下来,我换了8件衬衣。”对此,耿风泉印象深刻。
无私奉献之歌
令人欣慰的是,耿风泉的行动得到了家人的理解和支持,爱人秦瑞霞说:“刚结婚时,风泉答应给我买录音机,几十年过去了,录音机早已经淘汰了,家里也没有见过录音机的影子。我觉得他做的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全家人都支持他。”秦瑞霞为了支持丈夫收集抗战实物,自己得了头疼脑热的小病,就去药店买便宜药,从不去医院。有一次,秦瑞霞在旧货市场看到一个理发刀,10元钱,就买了下来。因为,当时理一次发需要花10元钱。从那时起,全家人的头发都由秦瑞霞来理,用节省下的钱收集抗战实物。
耿风泉有3个孩子,大儿子耿文雷、二儿子耿文伟、女儿耿文斐。他们上大学期间,没有向家里伸手要过生活费,而是自食其力,用勤工俭学的钱,支持家里收集抗战实物。耿文斐参加工作后,业余时间以漫画的形式绘制抗战文化墙,并建起了长达千米的红色文化宣传一条街。兄妹3人还创建了抗战实物展览微信平台,建立多个微信群,把解读的抗战实物故事整理成视频和文字放到平台上,并印制免费参观券、为耿风泉抗战实物展览馆招募志愿者,广泛地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多年来,他们一家人还积极组织开展抗战实物进校园、进社区、进企业、进烈士陵园、慰问抗战老兵等一系列爱国主义教育活动,经常捐款捐物,帮扶弱势群体,助力抗疫。
“能为爱国主义教育尽一分力量,是我和家人的共同愿望。抗战是一部英雄史。每次看到参观者的留言,我都深受鼓舞,再苦再累我也要继续搞好这项工作。”耿风泉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