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刘军旗
一双小小的鞋垫,做出2000多个品种,除臭、护脚、矫正功能多样,产品畅销欧美市场。今天的“河南邦尼”,让世界感受到新乡科技的力量。
2016年春天,国务院批准郑州、洛阳、新乡共同打造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简称自创区)。那一年,“河南邦尼”还蜗居在800平方米的租赁房里,现在有了自建的现代化厂区,成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
它的惊人一跃,恰是新乡自创区破冰突围、快速发展的写照。
高位推动,自创区建设有保障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自创区工作,将其作为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大平台、重要抓手予以高位推动。自创区获批后,我市第一时间成立了由市长任组长的“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新乡片区建设领导小组”,建立了自创区建设的组织机制。
2016年8月,我市召开自创区建设动员大会,全面启动自创区建设工作,制订出台了《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新乡片区建设实施方案》《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发展规划纲要(2016-2025)》,为自创区建设奠定基础。
2017年6月,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带队赴武汉东湖深入考察学习,到一流企业、知名高校密集调研观摩,极大开拓了自创区建设的视野和思路。今年,以市委、市政府名义印发的《关于高质量推进新乡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先行先试的若干政策》(即“新八条”),更是推动自创区建设迈上新台阶。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坚持定期、不定期召开专题推进会、协调会、座谈会、研讨会等,研究讨论和部署自创区建设工作,为我们具体抓落实指明了方向、破解了一个个难题。”新乡自创区办公室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
改革撬动,全省学“新乡经验”
高新区一度有跌出全国高新区百强外之险。作为新乡自创区核心区,高新区做什么、怎么做,具有风向标意义。
2017年这一年的秋天,高新区率先在全省启动实施了体制机制改革工作,实行全员逐级岗位选聘,大幅缩减内设部门、科室数量,建立绩效考核和末位淘汰制度,实现“能者上、庸者下”的用人选人机制,加速了“二次创业”和提速发展。此改革模式、改革力度,得到省委、省政府的高度肯定,引来全省多地争相学习。
到2019年,新乡高新区在全国高新区大比拼中,连续两年跃升8个位次,在自创区核心区考核评价中,发展量连续两年排名第1位。
高新区第一轮改革完成后,新乡自创区各辐射区积极跟进,经开区开启“管委会+公司”的主体架构模式,牧野区采用“套合”方式推动新乡国家化学与物理电源产业园改革,平原示范区、红旗区新东产业集聚区也相继完成改革工作。
“改革说到底是打破原有的藩篱,突破现有的条条框框,从而激发活力动力。”高新区党工委副书记刘培章认为,如今该区先后完成4轮岗位竞争和人员选聘,实现了以实干论实绩、以实绩看德才、从德才用干部。
上个月,经开区刚刚完成新一轮中层干部竞聘,一批年富力强者到一线挑大梁。平原示范区以优渥条件,面向全省全国延揽高素质人才,为高质量发展积蓄了力量。
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行稳致远
创新是一篇大文章,更是时代的课题、发展的主题。
经济管理创新,加速自创区提升服务效能。隔着近千公里,坐在杭州家里就拿到了执照,河南智小半信息技术有限公司负责人李亚鹏感慨新乡高新区办事效率之高。这种温馨感受,一方面来自于高新区上下服务企业的理念之变,实现“零跑趟”事项72项、“最多跑一趟”事项419项;一方面来自于市政府对高新区的大力放权。据悉,市级层面,有38个部门将3465项管理事项,通过下放、委托、派驻等形式赋予高新区管委会。
红旗区建立“一问二送三解”服务机制,创新实施定制化科技订单服务模式,对企业进行“一企一策”的精准服务。
开放创新、自主创新、协同创新三篇文章一起做,推动自创区高质量发展。三届高博会,全市签约项目投资额突破2000亿元。以中科院计算所为代表的大所大院,先后与我市深度合作;以国家生物育种产业创新中心为代表的重大平台,相继落户自创区。
正是孜孜不倦的创新,“新乡化纤”才成功从青蒿素中提取了纯天然植物抗菌纤维,研发的“蒿洁丝”已申请国家发明专利。测量珠峰“身高”的“雪深探测雷达”、为全球导航的北斗3号“收官之星”、探索宇宙太空的“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助力全球抗疫的“疫情联防联控智慧系统”,均有来自新乡的贡献。
5年来,新乡自创区高新技术企业数量突破160家,占据全市总量的近五成,较自创区获批前增长3倍多,带动全市高企数量达343家,居全省第三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