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1版:
本版新闻列表
 
新乡日报社旗下媒体: 新乡网 | 新乡日报 | 平原晚报
 
2020年11月9日 星期

乡村振兴山楂红


□本报记者郭书武

“家有山楂树,能娶好媳妇”“家有山楂树,能成万元户”。这是20世纪80年代在辉县市山区农民中广为流传的顺口溜儿。作为山区常见的一种果树,山楂给农民带来了致富的希望。后来,因为种种原因,山楂并没有给农民带来富裕,人们对山楂的关注度也逐渐降低。

2019年以来,在深入开展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过程中,辉县市将视野转向山楂,制订规划,下决心做大做强辉县市山楂品牌,带动山区群众增收,让老产业焕发新生机,助力乡村振兴。山楂树之恋

11月4日下午,天气晴朗。

辉县市郭亮村56岁的姚桂荣和69岁的老伴儿王振河一起在景区内巡视,左臂上的“安全员”红袖标显示出他们的职责。

没事的时候,老两口也会到儿子办的农家乐帮忙,农家乐北侧,一棵不知道长了多少年的山楂树矗立着,采摘季节已过,树上还挂着几个红红的山楂,在秋风中摇曳。

“这些年忙着做旅游生意,顾不上管它了。”说着话,姚桂荣看着山楂树,眼里流露出复杂的情感。

据有关资料记载,辉县的山楂有300多年的种植历史,最早的山楂树是康熙年间从山东引进的,果实鲜红、浑圆,药用价值高,被誉为“豫北红”。20世纪70年代末,辉县市大力发展山楂树种植,村民在房前屋后栽得到处都是,成熟期的一棵山楂树能收500斤山楂

果,当时,每斤山楂能卖到1.3元(一个男劳力当时每天才能挣到2.5元),一棵山楂树结的果子就能卖600多元。

据王振河说,当时,郭亮人依靠山楂的收入,拆了土房子,盖起石头房,生活富裕程度甚至超过平原地区的农户。王振河家也种了不少,每年卖山楂就能收入4000多元。

时任村干部的王振河因忙于工作,耽误了自己的终身大事,30岁了还没有找对象。1986年春天,他在《妇女生活》杂志上刊登了一则征婚启事,他在启事中说:家有山楂树,定成万元户。

“我看到了他的征婚启事,也知道他家有山楂树,就写信与他联系。”当年21岁姚桂荣是内蒙古包头市的一名工人,论年龄、身份、学历,都比王振河强很多,但是,她仍然不远千里来到辉县市郭亮村,自愿嫁给王振河。1988年1月2日的《河南日报》以《“朝阳沟”新传》为题,介绍了王振河、姚桂荣一家的故事。

山楂树成就了一段姻缘,也富了一方百姓。山楂让辉县市群众特别是山里的农民早早找到致富之路,有人说,那个时候,山里群众能盖得起石头房,都是山楂的功劳。

山楂的兴盛给辉县市带来一系列荣誉,“辉县山楂”被认定为全国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辉县市成为全国五大山

楂产地之一,全国“道地山楂生产基地”“河南省十大中药材种植基地”等名头也落到辉县市头上,一时间,“辉县山楂”风光无限。

令人没有想到的是,山楂带来的高收入,促使当地的山楂制品企业一哄而起,一些正规的加工厂还好点,很多家庭作坊式的小厂根本不在意产品质量,最终影响了“辉县山楂”的声誉,市场上的“辉县山楂”越来越难销售。

山楂的兴衰也影响着姚桂荣的命运走向。没有了山楂的收入,一个城市姑娘又干不了繁重的农活,再加上其他事情的影响,最终,她离开郭亮村回到包头,直到2007年才又回到郭亮村。

“听说县里又开始抓山楂了,咱是不是也管管山楂树?”姚桂荣转头问老伴儿,老伴儿点点头。

山楂厂之变

辉县市确实开始下大力气抓山楂产业了。

在深入开展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工作中,辉县市有关领导和企业家都在重新审视“辉县山楂”,思考着如何让“辉县山楂”涅槃重生,进而在乡村振兴中发挥更大的能量。

一名企业家站出来,他叫施文福。为了深入推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他在南寨镇大院村投资1000多万元建起一个山楂加工厂。

其实,这家企业的母公司在辉县市孟庄镇,以生产密封胶为主,与山楂加工根本不搭界。他们为啥要进军山楂产业呢?施文福说,公司积极响应政府发出的脱贫攻坚“百企帮百村”号召,经过实地考察,认为可以建一个山楂加工企业,帮助大院村群众脱贫致富。

见过世面的施文福眼界高、心胸广,建厂之初,他就定下一个原则:不能与辉县市已经有的山楂糕、山楂条、山楂酒、山楂醋等加工企业同质竞争,要生产附加值更高的产品。

酸甜的山楂能有什么样的高附加值?施文福说出一种让人意想不到的产品——从山楂中提取黄酮素,用来做化妆品和面膜,大院村附近出产的山楂具有非常高的黄酮素含量,正是理想的原材料。

当然,要做好山楂产业,作为原材料的山楂必不可少。现在,人们致富的途径多,对山楂的依赖没有过去那么强,企业怎样保证原材料供给呢?

施文福提供了两个方案:一是提高山楂的收购价格,最高可以达到目前市场价的1倍,真正让山区群众受益,调动他们种植山楂树的积极性,助力乡村振兴;二是自建山楂种植基地,他计划在大院村前面那条长达20公里的山沟里种满山楂树,建成一条“山楂沟”。

施文福还有一个更大的设想:依托“山楂沟”,可以再打造一座“山楂小镇”,发展特色旅游业,让目前已经外出打工或者定居在山外的村民再回来,到时候,整个大院村都能恢复以往的生机。

(下转第二版)

(上接第一版)

而这一切都离不开山楂大面积种植和深加工,更离不开企业的自身成长。

山楂业之基

深秋的山坡上,深红的樱桃、深黄的桦树、深绿的冬青错落有致,南寨镇凤凰山村层林尽染,分外妖娆。

凤凰山村有82户183人,360亩耕地,其中60亩种上了山楂树。村南有一块1亩大小的土地,立了一个木牌子,上面写着“山楂种植基地扶贫项目”等字样,有的长着稀疏的叶子,有的则是“光杆司令”。

村支书郎学军说:“南寨镇去年大力号召种山楂,这是当时种上的,成活率达到80%。如果有死的会补种,3年之内保证成活。”

“我也很想恢复到上世纪80年代辉县山楂的风光。当时有人说‘家有山楂树,能成万元户’,想一想人均1吨山楂,俺村那时300多口人,是啥概

念?”郎学军很是感慨。这些年山楂产量逐渐下降,还不到当时的十分之一,如今镇里重提振兴山楂产业,让他又看到了昔日的荣光。

为了支持山楂产业,南寨镇为全镇免费提供山楂树苗,其中仅为凤凰山村就提供了3400棵。

南寨镇党委书记侯玉敏为复兴山楂产业,到山西、山东等地考察。他说:“种山楂卖山楂,是第一产业;进行深加工是第二产业;把种山楂与康养、旅游、养生结合起来,是第三产业。产业链越延伸,经济效益越高。”他接着说,“我现在已经与位于大院村的那个企业签订了协议,逼着自己想法让村民多种植山楂树。”

包括南寨镇在内的乡镇如薄壁镇、上八里镇、黄水乡、南村镇、沙窑乡、拍石头乡、洪洲乡,都在积极落实辉县市关于加快山楂产业发展的措施。按照产业规划,辉县市在管理好现有山楂树的基础上,准备再推广1万

亩山楂,预计村民年收入增加1.8亿元。

而作为县一级政府层面,辉县市一方面稳住既有产业,如“百泉牌”山楂丸以及山之孕、山里红、涌泉等6家山楂加工企业,另一方面出台扶持政策,加大与科研院校、食药企业合作,以山楂产业为主线,沿着上游(山楂品种选育、规范化种植)、中游(药物活性提取)、下游(山楂原料深加工和提取后综合利用)三个方向发展,做大做强“辉县山楂”品牌,助力乡村振兴。

去年以来,辉县市投资1000多万元在南寨、洪洲、高庄、占城等乡镇建设冷库、冷藏室和烘干房,实现花果错时销售,使以山楂为主的太行山百里林果带经济成为群众脱贫致富的主要收入来源。

山楂红了群山,醉了市场,富了百姓,山楂涅槃重生,让百姓大步走在脱贫致富、乡村振兴的大道上。


1997- © 版权所有:新乡报业传媒集团(新乡日报社) 运营服务:新乡网
咨询/投诉:0373-3046692 民生热线:3331100 技术支持:北大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