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1版:
本版新闻列表
 
新乡日报社旗下媒体: 新乡网 | 新乡日报 | 平原晚报
 
  
2020年11月5日 星期

搬出穷窝窝奔上幸福路
——“十三五”期间全市1707户5711名贫困群众易地搬迁

本报记者刘军旗

香热的早饭后,肖双叶与孩子们一起下楼,在殷切的目光中,两个“红领巾”蹦蹦跳跳进了学堂,而她又开始了一天的制衣时光。

作为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有着48栋楼房、安置4761人的辉县市佳怡社区,是目前全省单体规模较大、基础设施配套标准最高的安置区。51岁的肖双叶,已经在这里生活了两年多。

她在老家辉县市南寨镇要街村生活了20多年,也吃了20多年的苦。家中5间檩条房,地里几亩薄田,站在大街上一天见不到10个人,更关键的是,孩子教育成了大难题。“老二上学几乎是半年一转,一共转了5个学校,你说难不难?”肖双叶回忆,轮到儿子上幼儿园也不得不跑到几里外的邻村去。

镇、村两级干部到村里宣传易地扶贫搬迁政策,肖双叶家率先报了名,2018年秋天高高兴兴搬进了新社区。入住新家后,肖双叶的二女儿、儿子就近上了学,再也不用为上学而四处奔波了。

稳得住,更要能致富。去年“五一”前,有实力、有名气、更有社会责任的服装生产企业——春燕制衣,在小区新建了扶贫车间,吸纳60多人就业,建档立卡贫困户占了一半。

肖双叶是贫困群众就业者之一。过去,为啥山里的群众过得穷、过得苦?全家生活指望的几亩薄田,没有水源,得靠天吃饭,即便地处河沟,洪水一来全冲没了,一年只能收一季,一亩地最多不过收入三四百元。搬进新楼房后,不出小区门就能上班,肖双叶一家过得越来越好。

“俺在这里熨烫衣服,风吹不着、雨淋不着、太阳晒不着,一季轻轻松松挣四五千元!”她自豪地说,“没有党和政府的搬迁好政策,俺一辈子也住不上楼房,更甭提能有份稳定的工作啦!”

至少有七八年的时光,冯软香总是在愁苦、泪水中度过的。

嫁到辉县市西平罗西沙岗村时,丈夫兄弟们多,生活过得苦一些尚能接受,但自从有了二女儿,平淡的时光增加了许多哀愁。女儿一岁多的时候,街坊邻居家的孩子都能正常牙牙学语,但自己的孩子却不能说话,到医院一检查,原来是先天性耳聋。夫妻俩带着孩子天南海北地求医,还是未能如愿,里里外外塌了个大窟窿。一人得病,拖垮全家。冯软香家被识别为贫困户。

守着村里那一块地,家里那3间“不中了”的石头房,什么时候是个头儿?搬,胜过苦熬。2018年秋天,驻村工作队又一次家访,一遍遍地宣传易地扶贫搬迁政策,冯软香和丈夫付中东商量了几个夜晚,决定报名。

按照搬迁政策,一口人25平方米的房子,他们家有4口人,也就是能分到100平方米的楼房,而且不用掏一分钱。儿子在部队保家卫国,女儿在佳怡小学上了五年级,丈夫在离家不远的工厂打工,每月能挣四五千元,而冯软香除了料理家务之外,还被社区管委会“聘”上了13号楼的楼长,一个月又能多收入950元。

住上了梦里都不敢想的新楼,夫妻俩都有了份工作,冯软香逢人就夸“党的政策好”。

最优的搬迁政策、最全的保障政策、最好的就业保障,对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实施易地扶贫搬迁,着力解决“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的脱贫问题。5年来,全市易地扶贫搬迁项目投资近3亿元,资金拨付到位率100%,人均住房建筑面积合规率100%,共建成4个集中安置区55栋6层安置楼,共有1707户5711名建档立卡贫困群众搬出了昔日的“穷窝窝”,走上幸福小康路,实现了由“贫困户”到“新市民”的历史蜕变。

我市易地扶贫搬迁做法,走在了全省前列,从2017年到2019年连续3年进入全省前5名,今年5月再次受到河南省易地扶贫搬迁工作领导小组的通报表彰。8月中下旬,我市顺利通过省搬迁办“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评估核查专项验收,并受到省发改委领导好评。


  
1997- © 版权所有:新乡报业传媒集团(新乡日报社) 运营服务:新乡网
咨询/投诉:0373-3046692 民生热线:3331100 技术支持:北大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