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近日,市二院神经外科成功为饱受面肌痉挛折磨5年之久的刘女士实施“乙状窦后入路面神经微血管减压术”。
刘女士是一名教师,饱受面肌痉挛的折磨,左侧面部肌肉总是不自主地抽搐。更为尴尬的是讲课时面部肌肉突然抽搐,不知情的学生还以为她是在挤眉弄眼做鬼脸。为此,刘女士承受着很大的心理压力,严重影响工作和生活质量。
于是,刘女士来到市二院求医。经过手术,折磨刘女士5年的面肌痉挛症状完全消失,不时抽动的脸庞恢复了“平静”。
市二院神经外科-功能神经外科中心,自2007年开展“乙状窦后入路颅神经微血管减压”手术以来,通过不足4厘米的皮肤切口和2厘米的骨窗进入颅内,暴露面神经桥小脑段,找到压迫面神经的责任血管,利用生物膜隔离以及包裹面神经等方法,有效解除了近700例面肌痉挛、三叉神经痛、舌咽神经痛患者的病痛。
面肌痉挛,又称面肌抽搐,多在中年后发生,常见于女性。病症初期多表现为一侧眼轮匝肌阵发性不自主地抽搐,逐渐扩展至同侧面部其他面肌。口角肌肉的抽搐最易为人注意,严重者甚至可累及同侧颈阔肌,但额肌较少累及。抽搐的程度轻重不等,为阵发性、快速、不规律的抽搐。严重者呈强直性,致同侧眼睛不能睁开,口角向同侧歪斜,无法说话。常因疲倦、精神紧张、自主运动而加剧,不能自行模仿或控制其发作。
据市二院神经外科专家介绍,支配面部肌肉的神经为面神经,面神经自脑干的面神经核发出后,经面神经管出颅到达其所支配的面肌。面神经的表层包绕着髓鞘,好比电线表面包着塑料胶皮。正常情况下,面神经和血管“相安无事、各司其职”。随着年龄增长以及血管硬化、血压增高等原因,弯曲老化的血管会不小心“碰到”旁边的神经,血管搏动,就会对神经产生压迫,时间长了,神经表层的“塑料胶皮”——髓鞘就被磨损了。此时,脱髓鞘的神经再受到血管压迫,便会发生“短路”,继而产生异常放电,导致面肌抽搐产生。 (王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