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简称河南师大附中)创建于1954年,是河南省教育部门直属的具有实验性和示范性的完全制中学。1958年,该校被首批列入河南省重点中学;1981年,再次被确定为首批办好的省重点中学;2004年,荣获河南省首批省级示范性普通高中评估认定首位;2017年,被确定为河南省首批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示范校。目前,该校拥有4个校区(河南师大附中、河南师大附中金龙学校、河南师大附中双语国际学校、河南师大附中实验学校),在校生达1.6万多人。自2005年以来,学校先后获得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全国文明单位、全国模范职工之家、全国五四红旗团委、全国青少年爱国主义读书育人特色学校、全国信息学奥林匹克竞赛特色学校、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首批全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特色学校等荣誉称号。2020年9月,学校以显著的高考业绩、突出的教育质量,荣获2020年度新乡市市长教育质量奖学校质量奖。
荣誉的背后,与全体教师和领导班子的努力密不可分。该校领导班子高屋建瓴,学校以“人本立校,树人启智”为办学理念,以“诚、敏、和、雅”为核心文化,致力于为社会培养“修身以诚、行事以敏、相处求和、追求高雅”的优秀人才。
近些年来,该校更加注重研判形势,明确方向,推出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治校方略,在教育教学整体改革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主两翼”,树人启智
河南师大附中大力推进“一主两翼”教育教学整体改革方案。“一主”,即“导学自主”课堂教学改革,强调的是“教在导学,学贵自主”。通过教师的“主导”“诱导”,学生的“自动”“自发”和课堂流程中的听、看、说、想、做、动、静“七转换”,达成三个课改愿景:一是通过教师的“导学”定位,有效解决课堂教学中的“满堂灌”问题;二是通过学生的“自主”定位,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三是通过课堂教学活动“七转换”,真正落实有效教学、高效课堂,促进学生深度学习,实现教学相长。
而“两翼”,则包含多项特色育人活动,按照学会做人和学会做事两个维度,大致分为两个方面,故称“两翼”。其中,一方面是指学生“自我管理”训练、班会系列主题教育活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和家校共育等内容,旨在教育学生学会做人;另一方面是指学生社团创建与校园六大文化节活动(语文节、外语节、读书节、体育节、音乐节、科技节),核心在于教育学生学会做事,为学生搭建展示才华与张扬个性的舞台,培养创新精神、团队意识和领袖气质。
学校以2017年被确定为河南省首批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示范校,以及连续7届荣膺“中国百强中学”为标志,“四化”建设水平不断提高,品牌特色更加显著,社会声誉日益提高。2017年11月,河南省第十二届教育名片发布仪式暨“一主两翼、多元办学”主题观摩研讨会在河南师大附中成功举办。为顺应教育改革形势发展的需要,河南师大附中又开启了新一轮的探索和实践。
五大战略,重点工程
一所学校的健康持久发展,离不开领导班子的战略部署和严密规划。河南师大附中在校长刘黎的带领下,从顶层设计做文章,助推学校发展。学校在既往的发展成果基础上,制定了《河南师大附中2016-2020年改革与发展行动计划》,作为近几年的发展准则、行为指导。学校新的“五年行动计划”指出,要持续以建设“中原强校、中国名校”为目标,进一步推进学校事业发展的“五大发展战略”和“八大重点工程”建设。
“五大发展战略”包括四轮驱动战略、机制创新战略、文化兴校战略、质量强校战略、合力推进战略,为学校的建设发展确定了战略思路,对如何把握机遇、迎接挑战、承扬创新、科学发展,进一步打开学校事业进步的新局面,具有重要的指导和引领意义。
“八大重点工程”建设包括德育创新工程、学科建设工程、魅力课堂工程、名师攀升工程、培优拔尖工程、艺体教育工程,是学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全面育人、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具体体现。
坚持德育为先,积极实施德育创新工程
河南师大附中通过核心价值观大讲堂、校友大讲堂、社会实践、志愿服务、家校共育等特色育人活动,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充分挖掘校友资源,邀请杰出校友返校开展校友大讲堂活动,极大地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力。
加强学科建设,重视课程体系构建
在课程改革方向上,河南师大附中
追求的是立体式变革,即不仅要改教材、改课堂、改技术,更要进行课程结构的变革,实现课程重构、课堂重建。河南师大附中作为一所完全中学,初、高中课程体系可概括为三个大的层面:国家课程为必修,力争实现校本化实施;学校课程为选修,力求达到生本化建设;特色课程为专修,力行做到个别化构建。为此,学校制定出台了《“三年一体化”发展规划》,同时,加强校本课程研发,为学生搭建选修平台。截至目前,已初步形成四大校本课程体系,包括德育类课程、智育类课程、实践类课程和大学先修类课程。各类校本特色课程深受学生欢迎。
突出课堂主阵地,切实打造魅力课堂
课程改革的关键是课程,重点在课堂。河南师大附中提出,独具附中校本特色的“导学自主”课堂教学改革,是一个持续深化的过程,其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因此,在原来倡导落实有效教学,构建“高效、有序、生态”课堂的基础上,学校又提出了打造“魅力课堂”的概念,旨在进一步调动“人”的积极性,把课堂营造成为师生相伴、激扬生命的活动场。具体的深化举措有:增设学科自习、加强小组建设、强化听课督导、定期组织赛课活动等。
狠抓教师队伍建设,推进名师攀升工程
河南师大附中师资队伍精良,这得益于学校多年来一直严把“入口关”,所招聘的专任教师全部都是河师大等省内外重点师范院校毕业生。从名师梯队来讲,目前,河南师大附中拥有正高级教师6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特级教师14人,中原名师2人,国家级、省级骨干教师和省学术技术带头人共82人,高级教师105人,外教14人。为进一步促进教师成长、优化教师队伍结构,河南师大附中落实“青蓝工程”,坚持以老带新,成立了名师工作室、名班主任工作室、科研名师工作室,为青年教师筑台搭梯,帮助他们专业提升。
重视资优生特别培养,实施培优拔尖工程
河南师大附中重视资优生特别培养,实施培优拔尖工程。学校专门成立了实验部,主要负责初高中理科实验班的教育教学管理、学科竞赛、自主招生培训等工作;学校充分发挥作为完全中学的优势,认真落实《河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特优生培养方案》,探索设立初高中直升班,提前做好初高中课程教学的衔接工作,打通资优生特别培养绿色通道,对学生采取个性化、订单式培养方式。
在第二十八届全国中学生生物学奥林匹克竞赛中,河南师大附中任若寒、崔翔森两位同学,以优异成绩入选河南省代表队,并在决赛中取得一金一银的好成绩,2020年,两位同学均被清华大学录取。2017年,权威财经杂志《福布斯》评选中国30位30岁以下精英榜,河南师大附中优秀毕业生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董雷霆(29岁)、科技智库甲子光年创始人张一甲(26岁)、宣源文化联合创始人徐申(29岁)上榜,是学校培养科技创新与复合型人才的成功范例。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落实艺体教育工程
加强体育艺术教育,不仅是落实全面育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客观需要,更是打造鲜明办学特色的重点工程。为此,河南师大附中成立了专门的体育艺术教育中心,负责协调全校范围内的体艺教育工作。从推进思路上,学校认为,今后除了继续搞好体艺特长生的培养,以满足他们不同的成长和升学需求外,还要重点抓好体育艺术全员教育。认真落实《四部委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体育工作的若干意见》和《教育部关于推进学校艺术教育发展的若干意见》等文件精神,坚持“合格+特长”的培养原则,实施“体育、艺术2+1项目”工程,即让每个学生在校期间至少掌握两项体育运动技能和一项艺术特长。严格执行《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牢固树立“健康第一”思想,建立健全学校体育课堂教学、大课间、课外体育活动等阳光体育运动一体化工作推进机制,督促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养成良好的健身习惯,全面提升学生健康水平。加大艺术教育力度,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艺术教育活动,培养学生的健康审美情趣和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创造美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教育创新,永无止境。河南师大附中一直在路上,坚守教育使命、创新育人模式。学校锐意改革、积极进取,坚持办面向未来的教育,培养适合未来的人才,为每个学生提供更适合的教育。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必
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此,附中人时刻提醒自己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坚持一切以人为出发点,充分尊重青少年成长规律,努力把“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到实处。
在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的正确领导下,在新乡父老乡亲的大力支持下,河南师大附中将继续砥砺前行,确定新思路,探寻新方法,实现新目标,为推动新乡基础教育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王永玉/文王敬国/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