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3版:
  
本版新闻列表
 
新乡日报社旗下媒体: 新乡网 | 新乡日报 | 平原晚报
 
2020年9月9日 星期

强化教育质量 助力新乡常新

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
中小学一线优秀教师和教研员研修项目——初中生物班——开班典礼——教师代表王艳梅
生物医学研究院与市中心医院共建生物医学研究院揭牌
李建军教授在金银花基地

前言

河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肇始于1923年的原中州大学生物学系,现拥有生物科学、生物技术、生态学、生物工程、食品质量与安全5个本科专业,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2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3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个,博士后流动站1个,构建了本——硕——博——博后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其中,生物科学为国家级一流专业、国家综合改革试点专业、国家特色专业,生物技术和生态学为省级一流专业。生物学科是河南省特色骨干A类学科,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中位列B档,位居全国师范大学第七位、全省高校第一位。近两年,学院实现国家111创新引智基地、国家一流专业、国家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联合重点项目、国际杰出青年计划、国家山药产业创新联盟、生命科学进入全球自然指数排行榜、河南省特色骨干A类学科等重大突破;学院先后获得河南省教育系统先进集体、河南省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应急科普工作先进集体、河南省高等学校优秀基层教学组织、河南省五四红旗团委、河南省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国样板党支部等荣誉称号。

一、提升一个站位,让把握方向有“准度”

学院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教育方针,坚定不移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牢牢把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紧紧围绕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

样的人、怎样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深化基层党组织建设,确保把握方向准、管大局稳、做决策实、保落实好;坚持以“精育良才、教育报国”为初心和使命,落实“以本为本”、推进“四个回

归”,把政治标准和师德师风放在首位,引导教师争做“四有”好教师;坚持以学生健康成长为中心,推进由“思政课程”走向“课程思政”的教育教学改革,构建课程、科研、实践、文化、网络、心

理、管理、服务、资助、组织“十大”育人体系,把思想价值引领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和各环节,着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围绕一个中心,让内涵发展有“深度”

学院坚持“以本为本”,历任党政领导都坚持把加强本科教学工作和提高本科教学质量作为中心任务来抓,对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建设、教学改革、实践教学、经费投入、教学仪器设备购置等重要事项高度重视,教学中心地位历久弥坚,中心地位牢固确

立,逐步形成以全院之力服务教育教学的工作格局。

长期以来,学院教师植根学校的深厚底蕴,秉承师德师风的优良传统,以培养人才为天职,自觉加强师德修养,在三尺讲台上兢兢业业,默默奉献,把爱岗敬业、教书育人的理念转化为自觉

行为;他们以教学为先,以教学为荣,积极承担本科教学任务,教学的质量意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保证教学的顺利进行和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学院教师潜心教学,建有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国家级精品课程2门、国家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1门、国家级规划

教材1部、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项目1项,省级规划教材13部、省级精品资源共享、省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8门;完成国家级教改项目1项、省级教改项目14项;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3项、省级教学成果奖6项。

三、强化一个保障,让师资队伍有“强度”

学院围绕学科战略布局和重点发展方向,实施“高端人才引进计划”“优秀青年学科人才支持计划”和“高水平人才柔性引智计划”,加快推进青年教师国际化水平,不断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为教学质量提升提供强大的人才保障。目前,现

有专任教师148人,博士学位比例92.6%,其中,双聘院士1人,青年千人等高层次人才9人,校级特聘教授5人,教授38人,博士生导师25人。有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5人、河南省优秀专家4人、河南省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6人。

学院实施教学质量工程,要求教授、副教授等高级职称教师主讲本科课程或开设专题讲座,一大批教学水平高、创新能力强、师德修养好的教师坚持在本科教学第一线,高水平的教师保证了高水平的教学。近年来,课堂教

学质量学生评教优良率达近100%。有2名教师获全国模范教师、1名教师获河南省教学名师奖、6名教师被评为河南省优秀教师,10名教师在河南省教学技能竞赛中获一等奖,被授予“河南省教学标兵”称号。

四、强化一种支撑,让教学水平有“力度”

学院不断强化学科、平台和学术三大支撑,为教学水平提升提供强有力的保障。一是学院建立了国家级教学示范中心、国家卓越教师培养计划、国家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实施单位等16个国家级人才培养平台,构建起强有力的人才培养支撑体系。二是学院拥有省、部共建细

胞分化与调控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国家学科创新引智基地(“111计划”)等省部级科研平台15个,参与国家、省部级、市级创新团队的研发人员达116人,获得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973研究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省部级以上项目135项,投入各类科技研发资金9000余万元。

三是学院获得了河南省特色骨干A类学科,建设经费5000万元,通过提升开放性实验室硬件,改善了教育教学条件。近年来,发表Nature Communications等高水平研究论文151篇,获教育部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河南省科技进步奖5项,授权专利63项,出版学术专著8部,教材22部。完

成国家级教改项目1项、省级教改项目14项;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3项、省级教学成果奖6项。广大教师将自己的教学成果和掌握的最新学科动态应用于教学中,丰富了教学内容,开阔了学生视野,提高了教学水平和效果。

五、做到一个全面,让人才培养有“亮度”

学院以“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目标,秉承以学生为中心的基本理念,强调专业知识提升和综合素质提高并重,不断完善人才培养体系,着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坚持服务基础教育和经济社会发展,努力培养优秀人才,先后向社会输送了毕业生数万人,学生成长成才成效显著,学生的深造率维持在50%左右,年底就业率达98%。

近5年,学生在具有重要影响的竞赛项目中硕果累累:获国家级大学生创新

创业训练计划21项、河南省创业资金引导扶持项目3项,在全国“互联网+”“创青春”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生命科学竞赛等竞赛中,获得各类奖励127项,获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2项。在全国师范院校师范生教学技能竞赛中,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在河南省师范院校师范生教学技能竞赛中,一等奖2项,二等奖3项。2017届至2019届毕业生所获教师资格证率均达到100%。

学院毕业生以优良的政治素质、扎实的理论基础、严谨踏实的工作作风和突出的工作业绩,赢得了用人单位的一致好评。毕业生中有国内外知名学者、全国模范教师、河南教学名师及优秀企业家等。比如,生科院的毕业生在全省23所设有生命科学学院的高校中,曾占据超过了一半儿的院长“宝座”,有3名毕业生担任河南高校的一把手,活跃在全省中学生物一线教学岗位上的教师大部分毕业于河师大等。

六、立足一个转化,让社会服务有“效度”

学院以科技创新为载体,以服务社会为己任,深度融入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中体现责任担当。

一是聚焦生物医药,助力医药产业“有魅力”。学院依托市大健康产业科技协同创新创业中心,与市中心医院共建生物医学研究院,与华兰生物、新乡拓新药业等单位深度合作,为我市打造生物医药“硅谷”作出了应有贡献。特别是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校长常俊标研制的1.1类新药——阿兹夫定片,因对新冠肺炎临床效果显著,在国际社会赢得普遍认可,在新冠肺炎的全球防治中展现了新乡生物医药的魅力。

二是聚焦生物农业,促进脱贫致富“有品质”。学院牵头组建河南省金银花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与封丘县共建“金银花联合研发中心”,围绕金银花的产业链、生

态链、价值链进行深度研发,为农业改良、脱贫致富增添了新动能,已培育新品种4个。其中,“豫金1号”被国家林草局授予植物新品种权,2019年产值达1960万元,助力封丘县周边800多户群众走向脱贫致富道路。由于事迹突出,省科技特派员、学院副教授李建军受到CCTV、《中国组织人事报》《河南日报》等多家媒体宣传报道。

三是聚焦生物环境,推动黄河发展“有质量”。学院结合专业、学科、人才优势,与市政府共建“黄河流域生态治理与保护研究中心”,依托该中心协办了由市政府承办的黄河保护与发展论坛,承办了全国博士后黄河生态保护与创新发展论坛,与市林业局共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野外观测站,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中发挥优势、精准“施测”,全面助力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在新乡落地生根。

四是聚焦生物教育,滋养教育文化“有灵魂”。近两年,学院依托国培计划、名师领航工程,为我市培养河南省中原名师8人;依托英才计划——基础生物学拔尖人才培养项目,助力我市向北大、清华输送优秀生源3人;依托全国科普教育基地——生物资源博物馆,为我市中小学生开展科普教育2万余人次,努力为全市的基础教育发展、师资队伍建设不断作出新贡献。

站位新时代,奋发新作为。学院将始终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牢牢把握教育质量这根“生命线”,继续发挥自身优势,主动融入发展大局,为我市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提供人才保障和科技支撑,为奋力谱写新乡常新、中原更加出彩的时代篇章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1997- © 版权所有:新乡报业传媒集团(新乡日报社) 运营服务:新乡网
咨询/投诉:0373-3046692 民生热线:3331100 技术支持:北大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