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子窖窖藏的不仅仅是好酒,还有许多鲜为人知的故事。
歃血为盟
濉溪酿酒迄今已有2000余年历史。早在殷商时期,酒已融入了濉溪人的生活。春秋时期,宋襄公欲为盟主,修行仁义,令大夫正考父整理殷商时期当地颂祖乐歌,写成《商颂》,其中记载:“既载清酤,赉我思成。”“酤”为古代稀薄之酒,说明此地殷商时期不但有酒,而且有了以酒祭祖祈福的习俗。经稽考,鲁昭公七年,宋侯为列国盟主,曾歃血饮酒会诸侯于渠,所饮之酒就是“口子”。
宋人酤酒
战国末期,韩非子周游列国来到濉溪,著有《宋人酤酒》,称“悬帜甚高,为酒甚美……童叟怀钱提壶,往返不绝”。可见当时此地饮酒已十分普遍,也生动地反映了此地是口子酒的源头。
竹林七贤
魏晋时期,濉溪酿酒业已具一定规模。“竹林七贤”之首的嵇康,与“七贤”之中的刘伶,都生于酒乡,酷爱饮酒,常喝得酩酊大醉而后快。刘伶在《酒德颂》中写道:“捧罂承糟,衔杯啜醪,奋鬓箕距,枕曲籍糟,无忧无虑,其乐陶陶。”嵇康在《秋胡行》篇中留下了“俞酒盈樽,莫与交欢”的诗句。
乐天泛舟
唐代诗人白居易,青年时代多半住在古符离攻读诗文,常携“符离五子”游车登山,或泛舟濉水,诗酒盘桓,与濉溪山水结下了不解之缘,曾把此地喻为他的第二故乡,留下了“濉水清怜红鲤肥,相扶醉踏落花归”的佳句。相传诗人携友第一次乘坐马车前来濉溪,刚至濉河东便闻到扑鼻酒香,随即出口吟道:“初入酒城车即住,香满长街马不前”,尔后下马畅饮并挥毫留下了“闻香下马,知味停车”的条幅。
人称“斗酒学士”的王绩(公元585~644)因性喜酒,辞官隐居武里山东麓(今濉溪蔡里)以酒诗自娱,好种黍,酿酒与采草药配酒。后来在酿酒上有着很深的造诣,并著文《酒谱》。在《采药》诗中留有“家封松叶酒,器贮参花蜜”的诗句。
明朝相山隐士任柔节曾以“隔壁千家醉、开坛十里香”来赞美口子酒。一些文人墨客、达官巨贾常会于此,登名山,瞰碧水,宴乐于佳酿美酒之中,留下“名驰冀北三千里,味占江南第一家”的赞誉,称口子酒能添壮志英雄胆,善助诗人锦绣长等,诗以酒作,酒以诗传,相辅相
成,相映生辉。
惠我南黎
乾隆下江南,曾路过徐州,御笔亲题:“惠我南黎”4个字,交与两江巡抚高晋立碑刻于相山显通寺,后又转交宿州牧张开士办理。事成后,他们曾在相山庙楼上饮酒赏雪,挥笔留下:“雪霁冈峦人倚玉,岁逢萧鼓户飞觥”的诗句(现存相山)。
七十二酒坊
光绪三十年(公元1904年),津浦铁路通车,为濉溪酒外销创造了有利条件,此时的口子酒声誉大振,名闻遐迩,来自上海、杭州、无锡等地的粮商、酒商云集于此。濉溪酿酒业的发展带动了商业、建筑业、农业的发展,形成了七十二家作坊竞争的局面。当地农民也兼营贩运,把口子酒销往了四面八方。当地流传着这样的民谣:“团城七十二,居中尽得法,千瓮皆上品,甘美泉水佳。”
国庆献礼
1949年5月18日,政府赎买私人酿酒作坊,创立了口子酒业前身“国营濉溪人民酒厂”。1959年,口子酒作为安徽省重大科技成果送到北京,向新中国10周年国庆献礼。在国宴上,口子酒得到众多外宾的好评。
1998年,口子酒业首次推出兼香型白酒五年型口子窖,一经上市,迅速赢得了消费者的喜爱。兼香型白酒是中国白酒文化、白酒产业进入新发展阶段的重要标志。
2006年,口子酒业被国家商务部首批认定为“中华老字号”,是第一家获此殊荣的徽酒。2008年,国务院组织全国文物普查,将口子窖酒遗址评定为“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重要新发现”。口子窖酒遗址由隋唐老井、元末明初老窖池和1951年酒厂老建筑群构成,向世人证明了口子窖的窖香悠远。
如今的口子酒生产设备先进,检测手段完备,拥有现代化的省级技术中心和华东超大规模的酒库群。在2000多年的文化积淀和几十年的稳健发展之中,目前的口子酒业已拥有5个子公司、五大产品系列。
在传承古老工艺的基础上,口子酒业的拳头产品口子窖酒也以其独特的风格和卓越的品质得到了大家的广泛认可。如今,有着2000多年文化积淀的口子酒业更是在前行的道路上不断开拓、不断进取,意气风发的口子酒业正以扬帆远航之势逐步进入中国白酒行列。(董宏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