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2版:
  
本版新闻列表
 
新乡日报社旗下媒体: 新乡网 | 新乡日报 | 平原晚报
 
2020年8月25日 星期
河南广播电视台《对话中原》之“改革兴豫”系列访谈新乡篇
改革“组合拳”乡村新动力


(上接第一版)

主持人:其实,刚才通过短片,我们很直观地看到了很多数据,就是这些年我们改革后发生的变化,当然,这些数据能够直观地反映出,我们新乡的这场改革是真刀真枪的,而且是脚踏实地的。张书记,能不能给我们介绍一下,通过这些年的改革,我们的改革实践取得了什么样的实效?

张国伟:概括起来,改革的成效可以归结为“六增”:第一就是集体观念增强。我们都知道,“大包干”以后,农民集体观念有所淡化。我们在这次改革中,第一条强调的就是集体所有权,基层干部群众集体所有的意识明显增强。第二是发展空间增大。我们通过改革,一方面盘活了农村的闲置资源资产,另一方面,也扩大了耕地面积。第三是集体和农民增收。截止到2018年,全市只有50%的村有集体收入,到2019年年底,我们已经有96.5%的村有了集体收入。第四是社会秩序增稳。第五是村“两委”班子增力。村“两委”班子在农民中的威信提高了,自己的腰杆也更硬了,基层组织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更强了。第六是乡村面貌增色。我们这次改革把闲置的土地、长期空闲的宅基地充分利用起来,发展菜园、果园、游园、花园,乡村面貌美起来,美丽乡村展现在我们的面前。

主持人:当然,我们在新乡采访的时候,听到了两个词,就是“量差”“价差”,这也是普通老百姓嘴里边说的最多的两个词。那么,新乡是通过什么样的实践,怎样通过“量差”“价差”的办法,帮助基层群众获得“真金白银”的实惠?

张国伟:我们在深化耕地承包制改革、“三权分置”改革的过程中,推动土地流转,流转后,我们通过小块并大块,把沟沟坎坎进行平整,耕地面积就增加了,这就是我们说的“量差”。那么,村集体或村集体土地合作社把土地面向社会发包时,由于我们又进行了道路和水利设施等配套,流转的价格提高了,这就是“量差”和“价差”的概念。

主持人:我想,改革的成果是否能够得到老百姓的认可,需要看老百姓的口碑怎么样。郑教授怎样评价新乡的这场改革呢?

郑风田:新乡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好,像农村过去一家一户的土地都很零碎,大量的宅基地因为很多人在城市工作而闲置了,那么政府通过农村五项重点改革,就可以把资产盘活,把原来沉睡的资本能够释放出来,农民因此而获得财产性收入。另外,我们新乡实际上在根据本地的情况探讨一些很鲜活的经验,比如宅基地的改革,究竟村里面这一块地,这个宅基地究竟多大面积,我觉得这要发挥村民自治的作用,因为每个村的情况不一样,我觉得这是一个非常好的探索。另外,国家也已经意识到我们村里面的村集体经济这一块一定要做起来,因为过去我们释放农民的积极性,但是未来的发展要抱团取暖,现在要通过农民专业合作社,再通过土地流转,往更高的一个台阶上走。

短片4作为省、市乡村振兴示范镇,冀屯镇坚持把党的力量挺在乡村振兴最前沿,积极探索、先行先试,把党员积分延伸为全民积分,形成覆盖“五大振兴”方方面面的“红分”管理制度,充分调动了广大群众参与乡村振兴的积极性,健全了社会治理体系,开创了“干部带头、党员主动、群众自觉”共同推动乡村振兴的良好局面。目前,全镇近5万人注册“红分”会员,共生成“红分”近43万分,涌现出了众多感人至深的“红分”故事。

主持人:通过我们记者的走访,包括刚才这个短片当中所谈到的,新乡的这个冀屯镇通过“红分”管理这样一种模式,极大调动了群众的积极性,这个就挺有意思的。张书记,能不能给我们做一个解读?

张国伟:它是在原来党员积分管理的基础上,紧紧围绕着乡村的“五大振兴”和干部、党员、群众如何参与,进行了量化,而且标出了分值,定期开展积分评比,要公布“红分”之星,有些积分还可以到超市进行一些家庭生活必需品的兑换。这样一来,就把广大农民、干部、群众的积极性都调动起来,实现了由过去的“干部干群众看”到“干部带着群众干”的转变。所以我们在这个基础上,在全市推行了积分制管理,用小积分撬动乡村振兴。

主持人:郑教授,计划经济时代,我们都知道曾经用的是工分这样的一个概念,那么到了市场经济时代,现在通过改革,我们采取的是积分制。那么,工分和积分制最大的不同是什么?

郑风田:差别太大了。原来一提工分制就是“大锅饭”,大家集中在一起干,但实际上平均主义比较严重。积分制一个最大的创造,就是我们创造性地搞了一套激励体制,激励我们的农民为自己的家乡,为自己的村庄来作贡献。而这个积分制,可能不仅仅有精神激励,还有一些物质激励。所以我觉得这就是一个非常好的工作方法。

主持人:张书记,想让您展望一下,未来新乡改革的目标是什么?

张国伟:改革永远在路上,可以说只有进行时,没有终结时。下一步,我们把深化改革作为一个突破口,重点在这三个方面用力:第一个就是在深化上下功夫,特别是在宅基地改革集体建设用地征收入市改革方面,能够总结出来一批可推广可复制的经验。第二个就是在扩大覆盖面上作文章。现在我们237个村宅基地的试点基本结束了,下一步,我们就要在全市进行推广,让改革覆盖到所有的村,让每一个老百姓都能够从改革当中获利,增强大家的获得感、幸福感。第三个就是要在集成上求突破,提高改革的整体性、协同性,发挥改革1+1>2的效果,让改革真正成为我们乡村振兴的动力和活力,为谱写新时代中原更加出彩的绚丽篇章作出新乡应有的贡献。

主持人:通过刚才张书记的介绍,您对新乡的这场改革又有什么感受?对下一步新乡农村的发展,您有什么样的建议呢?

郑风田:感受到先行先试效果非常好,走出了一条非常有特色的、我们国家也是最“难啃的骨头”的改革之路。所以,我的一个期望就是一方面把目前这些改革的政策进行得更完善,另外要把这些经验总结出来,更多地让其他地方的人来借鉴,然后在全国推广,让更多的地区受益。

主持人:变则恒通,尊新必兴。在希望的田野上,改革仍在继续,我们期待随着改革持续纵深的发展,农民朋友的笑声更多,笑得也更加灿烂!

(本报记者刘军旗整理)


1997- © 版权所有:新乡报业传媒集团(新乡日报社) 运营服务:新乡网
咨询/投诉:0373-3046692 民生热线:3331100 技术支持:北大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