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3版:
  
本版新闻列表
 
新乡日报社旗下媒体: 新乡网 | 新乡日报 | 平原晚报
 
2020年8月18日 星期

憨如春泥一老兵
——记心连心化学工业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刘兴旭
刘兴旭在全国劳动模范表彰大会现场。
刘兴旭不改老兵本色,在群众生命财产受到威胁时不顾生命安危冲在前。
刘兴旭以军人的特质与责任感,专注做强做大化肥主业,心连心公司从中国化肥工业领域的“跟跑者”,一步步跻身成为行业“领跑者”,成长为中国化肥行业备受尊重的领军企业。
刘兴旭不忘企业初心,坚持深入田间地头了解农民需求,为广大农民增产增收贡献力量。
虽然退伍多年,刘兴旭始终不忘部队的恩情,把军营文化引进企业。
退伍不褪色。2010年3月7日,福银高速20辆车连环相撞,刘兴旭挺身而出营救伤员。

(上接第一版)

不改“初心”要为农民造出好化肥

事实证明,新乡县选派刘兴旭“执掌”化肥厂,这个决定是正确的。

刘兴旭带领团队想方设法破解了人才、技术和资金难题,重新启动并顺利完成“尿改”工程,荣获两项全国化学工业优质工程奖,创造了“一次投产成功,一次质量达标,一次超过设计能力”3个全国第一。

化肥厂“活”了!刘兴旭“神”了!仅仅过了1年多,化肥厂可年产4万吨尿素,干部员工士气高涨,新产品供销两旺,利润比原来翻了一番还多。

刘兴旭化腐朽为神奇的“动作”才刚刚开始:2003年,尿素产能达到30万吨,并完成整体改制,建立起现代企业管理制度;2006年,投资9亿元、年产尿素30万吨的二分公司建成投产,1年多时间就收回成本,让心连心公司成功跻身行业第一方阵;2007年6月20日,心连心公司在新加坡成功上市,成为国内第一家在海外上市的化肥企业……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小氮肥厂,年年都在上马新项目,快速成长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上市公司。

2008年,心连心公司发展形势持续向好,年利润首次突破4亿元。心连心阖厂欢庆,管理层却也有了新的烦恼和迷茫:富余的资金该往哪儿投?

当时正处于“黄金时代”的房地产业,有着超高回报率,犹如一块散

发着诱人香味的蛋糕,让不少传统企业趋之若鹜。心连心公司总经理张庆金说,每个月都有好几个房地产项目拉心连心公司投资“入伙”,部分心连心职工也通过各种形式提出强烈建议,很多职工都等着刘兴旭一声令下冲到房地产行业“挣大钱”。

刘兴旭的“憨病”又犯了。刘兴旭说:“农化企业连着千万家农民,关系着国家的粮食安全,不能光想着挣钱而不考虑社会责任,为了这份责任和‘初心’,我们要心无旁骛专注化肥主业,为农民生产出更绿色更高效的化肥。”

从此,心连心公司不断加大科研投入,每年拿出不低于销售收入的3%作为研发费用,与中国科学院、中国农科院等国内一流科研院所、大专院校深度合作,还建成了目前国内唯一的主要研究新型高效肥料和氮肥先进技术的综合性科研机构——中国氮肥工业(心连心)技术研究中心,累计取得国家专利、授权专利近300项。

心连心公司已经形成“腐植酸、控失、聚能网”三大系列高效肥产品,把氮肥的利用率提高了20%以上,在施肥量减少的基础上,明显提高了作物的产量和品质。截至目前,心连心公司累计推广高效控失肥150多万吨,推广面积4000多万亩,已累计提高粮食产量15亿公斤,让农民增收30亿元。

不畏“牺牲”愿用生命守护生命

新华社记者王玉山,对10年前的一件事记忆犹新。

2010年3月7日,福银高速陕西永寿段突降大雾,还飘起小雨雪,地面结起一层薄冰。恶劣的路况造成20辆车子连环相撞,19人严重受伤。

“事故还造成该路段由北往南堵车,救援车辆难以接近,一个个生命危在旦夕!”正好路过的王玉山,赶紧前往事故现场,一方面看能否为救援搭把手,另一方面也要为事故和救援留下宝贵的影像资料。

王玉山在现场看到,一位身材高大的中年人,正组织大家展开有序救援。

他们用随车携带的工具砸碎车窗,拽开车门,小心翼翼、尽量快速地从变形的车厢里把一个个伤者抬下来,送到停在远处的120急救车上,血水、雨水、汗水很快就湿透了他们的衣裳。

紧张的援救持续了1个多小时。正因为快速及时的抢救,为一个个生命赢得了宝贵的救治时机,19个伤员最后全部成功获救。而此时,王玉山正准备采访那位表现抢眼的中年男子,却遗憾地发现,他已悄然离开。

王玉山拍摄的一组新闻图片,被多个网络平台转载。两天后,有人认出,那位多次进入镜头的中年人正是刘兴旭!

知道这个消息,王玉山说,心连心公司年产值几十亿,刘兴旭是曾连续两年跻身胡润中国富豪排行榜的“富豪”,仍不顾个人安危、带头救人,值得敬佩。

“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无论何时何地,我都不会忘记自己曾是一名‘子弟兵’,在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受到威胁时,就该挺身而出,用自己的生命守护他们的生命。”刘兴旭说。

2016年7月9日,新乡遭遇特大暴雨袭击,位于新乡县境内的大泉排河堤发生决口,滚滚洪流涌进千亩良田,危及周边村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此时的刘兴旭已年过花甲,闻讯立

即带领心连心的干部员工组成抢险队,赶往抗洪一线。

面对刻不容缓的险情,刘兴旭身先士卒跳进水中,不管衣服湿透、泥浆灌满胶靴,像年轻人一样抢着运沙袋,还不断给大家加油打气,用血肉之躯筑成了坚实堤坝。暴雨越下越紧,刘兴旭又主动从心连心公司调来编织袋、架子板、钢管和专业的基建队,把挖掘机也开到了决口现场参与抢险。

经过5个小时不间断的战斗,刘兴旭带领抢险人员冒雨忍饥,终于将决口彻底堵住,守护了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不惜“血本”倾情守护蓝天白云

2009年,国内化肥产能严重过剩,产品价格持续低迷,整个行业进入整合期,众多企业在无法有效“开源”时不得不选择“节流”。

节流如何“节”?化工行业是一个容易产生污染、对环境造成危害的行业,运行成本中治污占“大头”。有些“聪明”的企业,对治污设备采取了白天开晚上关、检查开平时关的“对策”。

“咱们不能这样干!”刘兴旭说,保护生态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事关群众健康和子孙福祉,在这件事上绝对不能耍小聪明。

本世纪初,在国家还没有出台严厉的环保政策之前,刘兴旭就以高标准要

求自己,采取比国家规定的最低排放标准还要低30%到50%的企业内控标准,采用最先进的治理技术和设施,不惜“血本”做好环保,保证了企业的污染物排放不断降低。

近几年来,心连心公司在节能环保项目上的投入高达10亿多元,占到企业利润的40%,企业污染物排放量下降60%以上,成为全国第一家造粒塔超净排放、第一家实现锅炉超低排放的化肥企业,被国家环保部、中国氮肥工业协会树立为环保标杆,并参与行业排放标准的制定。2018年,心连心公司被工信部评为国家级“绿色工厂”。

刘兴旭对环保事业的追求,达到了

“吹毛求疵”的程度,连已经实现“超低排放”的设备也不放过。

造粒塔“冒烟现象”是行业难题,是国内外所有尿素企业正常生产的最显著标志之一。心连心公司这些白色的羽状烟流看着“怪吓人”,实际上主要成分是无味无害的水蒸气,蒸汽中的粉尘含量降到30mg/m3,远低于行业150mg/m3的平均水平。

刘兴旭认为,给群众造成“视觉污染”“心灵污染”,也同样是不可忽视的污染。2017年,刘兴旭决定成立攻关小组,联合相关科研单位,一举攻克尿素造粒塔冒烟的“顽疾”。

“我们创新采用了干法除尘工艺,

在造粒塔上加装特殊材质、特殊型号的过滤装置,将尿素粉尘颗粒进行有效过滤回收。”刘兴旭说,新的工艺中不再使用水,因此,彻底消灭了“冒烟现象”。与此同时,新工艺排出空气的粉尘含量再次大幅下降,达到10mg/m3以下。

2018年3月,经过1年的联合攻关,心连心对第一个造粒塔改造完毕,并进行了半年的观察调试完善,确认技术完全成熟后,又在2018年12月月底前,把剩下3个造粒塔都进行了改造,让造粒塔“冒烟现象”在心连心公司彻底成为历史。

不忘“恩情”把厂区建成“军营”

2014年,退伍兵董帅被心连心公司优先录用,成为复合肥三厂的一名员工。在新的岗位,董帅继续发扬顽强拼搏的军人作风,各项工作任务勇争先进,很快成长为生产班组造粒主操,如今已是操作班的生产调度。

新疆公司孙文广、二分公司马明新、一分厂赵呈利、九江项目部赵民希……近年来,在心连心公司,优先选用退伍军人,已成为一项不成文的规定。该公司每年都要接收50名以上优秀退伍军人,连续10多年开展“向复转军人看齐”活动。目前,企业里的退伍军人已达600多人,占员工总数的近1/10,其中,很多成为生产骨干,不少人进

入管理层。

“退伍军人是我的‘娘家人’,也是心连心的无价之宝。”刘兴旭说,退伍军人接受过部队熔炉的锤炼,为保家卫国流过血和汗,值得所有人尊重、善待。

1972年12月,时年18岁的刘兴旭光荣入伍,先后担任排长、指导员,曾把两个后进连带成先进连。13年的部队生涯,在刘兴旭身上打下了深深的烙印。

虽然退伍多年,刘兴旭始终不忘部队的恩情,把军营文化引进企业:每周一,雷打不动地举行升旗仪式,对员工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员工在厂区行动有固定路线,两人成排、三人成行;职工宿

舍干净整洁,被子个个叠得像“豆腐块”;一年一度的全员军事队列会操,30多个绿色的方队斗志昂扬……厂区像军营,员工像士兵。多年来,心连心用军营文化打造出了一支“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特别能担当”的员工队伍,为企业发展提供了人才支撑。

在刘兴旭的带领下,心连心公司总资产由320万元增加到170亿元,化肥生产线由1条增加到22条,年产能由3000吨合成氨增长到500万吨化肥和120万吨化工品,尿素单体规模行业第一,车用尿素市场占有率行业第一,从中国化肥工业领域的“跟跑者”,一步步

发展为行业“领跑者”,成长为中国化肥行业备受尊重的领军企业。

刘兴旭本人,也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荣膺“全国劳动模范”“河南省优秀民营企业家”“河南最美环保人物”等称号。

“党要我干什么?群众盼什么?我应该做什么?”自己艰苦奋斗,满足别人需求,永葆共产党员的本色,永葆军人的本色——离开部队35载,“憨事”干了一桩桩,但老兵刘兴旭说自己“因憨得福”,要一直“憨”下去,更愿化作最憨厚的“春泥”,和他们生产的化肥一样,去滋养更多的农作物。


1997- © 版权所有:新乡报业传媒集团(新乡日报社) 运营服务:新乡网
咨询/投诉:0373-3046692 民生热线:3331100 技术支持:北大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