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域经济强则市域经济核心提示 强。近年来,卫辉市的发展有目共睹,5家世界500强企业、18
家上市企业落户卫辉,经济发展呈现蓬勃生机,形成了食品饮料及包装、绿色建材两大支柱产业,奠定了卫辉市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坚实基础。从靠资源到靠创新,古城卫辉重新焕发荣光的背后,对其他县(市)发展将带来怎样的启迪?面临新的机遇,卫辉又将怎样重新定位,交出一份怎样的答卷?“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大家谈”第二站来到了卫辉市,感受变迁,探寻答案。
锐意进取
从第二梯队进入第一梯队
梁常运(市政协副主席、卫辉市委书记):这些年来,卫辉市自己与自己比,确实取得了一定的发展成绩。GDP由2016年的116.64亿元增长至2019年的170.63亿元,年均增长率7.9%;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从2017年开始迈入10亿元方阵,值得欣慰的是,经过坚持不懈地奋斗,卫辉市成功从新乡市第二梯队进入第一梯队。
具体来说,主导产业鲜明给力,食品饮料及包装、绿色建材两大产业持续壮大,一大批国内一流企业相继入驻,“雁阵效应”日益凸显。2019年6月,卫辉市被中包联授予“中国包装名城”称号,2020年上半年,两大主导产业产值达32.8亿元,在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中占比58.7%。突出打造产业集聚区、特色商业区、苍峪山休闲旅游度假区、卫辉古城、大健康产业园、公铁物流园等六大载体,全面提升开放招商质量和效益。狠抓农村五项重点改革,纵深推进“三变改革、五大合作、三产融合”,通过规模化经营,不仅有效增加了村集体和农民收入,关键是有效破解了县域经济发展的土地难题。三大攻坚扎实推进,截至目前,54个贫困村已退出贫困序列,5910户、20404人脱贫,东孟、共渠、卫河3条河流水质持续改善。以成功入选全省百城建设提质工程首批试点县市为契机,实施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国家园林城市、省级卫生城市、省级生态城市“五城联创”,顺城关公园、大禹湖景观工程、植物园、东湖广场、望京楼主题公园等建成开园,满足了群众高品质生活需要,民生福祉大幅提升。
可以说,今日之卫辉,经济发展生机勃勃,城市面貌日新月异,人民群众安居乐业,“开放卫辉、财智卫辉、生态卫辉、幸福卫辉”正映入眼帘。
闫银凤(河南银金达控股集团董事长):银金达集团是一家高新技术企业,对人才和资金的需求都非常迫切。卫辉市委、市政府想企业所想、急企业所急,近年来,在财政资金十分紧张的情况下,仍先后给我们拨付近1400万元的补助资金,给企业发展充当坚强后盾,让企业可以大展拳脚。正是在各级各部门的关心和支持下,我们不惜“千金买宝刀”,引进了人才、留住了人才,使得银金达集团在短短的时间内,成为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2019年,银金达集团销售收入达到14.8亿元,自主研发的功能聚酯材料和聚酯薄膜双双填补国内空白,打破了国际垄断,功能聚酯热收缩膜市场占有率稳居国内第一,获得全国质量标杆和国家级绿色工厂等荣誉称号,实现了企业与当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双赢”。
张治民(河南中誉鼎力智能装备有限公司董事长):卫辉市主要领导牵线搭桥,为企业扩大市场充当“业务员”;企业发展壮大,没有基地可不行,厂房建设从审批到征地再到开工建设,用了短短不到一个月时间。中誉鼎力从一家传统矿山装备制造公司成功转型为建材行业综合服务商,在唐庄镇建设的3000吨大型绿色智能砂石骨料生产线,成为全国生产示范基地,我们就是卫辉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亲历者、见证者、受益者。
杨清林(卫辉市科技和工业信息化局局长):卫辉工业经济有基础、有潜力、有机遇、有条件,工业是卫辉最大的竞争优势、基础优势。卫辉市工业企业在实施“三大改造”提质升级方面走在了新乡市八县市前列,连续3年绿色工厂、智能工厂、各种研发中心平台的申报工作,占新乡市申报成功率50%以上,有力推动了卫辉工业经济紧跟时代步伐向好发展,为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干字当头
朝着目标一步一个脚印走
梁常运:回顾这些年的发展,感觉就像是在爬山,朝着一个目标,一步一个脚印,一年一个台阶。卫辉能有这样的进步,主要得益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理清发展思路。结合卫辉实际,制定了“抓党建、保稳定、促发展、惠民生”的工作思路,依托产业集聚区、特色商业区、苍峪山休闲旅游度假区、卫辉古城、大健康产业园、公铁物流园六大载体,实施开放带动、创新驱动、产业强市、区域协调、乡村振兴“五大战略”,夯实交通、信息、水利、生态、人才“五大基础”,奋力建设“开放卫辉、财智卫辉、生态卫辉、幸福卫辉”,坚持不懈打基础、利长远、创优势。
二是明确努力方向。我们在深入分析区位条件、产业基础、发展现状的前提下,确定了食品饮料及包装、绿色建材两大主导产业作为发展方向,最大程度地发挥了自身比较优势。
三是铆足工作干劲。几届班子始终保持战略定力,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埋下头、沉下心、俯下身,聚焦主导产业不动摇,一任接着一任干,一个项目接一个项目地引进。
四是营造良好环境。营商环境是吸引力、竞争力,更是创造力、驱动力。我们始终把优化营商环境、服务企业发展作为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抓手,下大力气改进工作作风、提高服务能力,“卫辉速度”“卫辉现象”一度在新乡市传为佳话。
五是强化队伍建设。我们坚持以党的建设高质量推动经济发展高质量,持续加强干部队伍建设,扎实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敢转争”实践活动,“三学三争”活动,全市党员干部
“比、学、赶、帮、超”,干事创业的激情更加高昂。加强企业家队伍建设,持续举办“人民功臣”表彰活动,企业家社会责任感进一步提升。持续打牢基层基础,深化“五好”乡镇党委、“五星”党支部、“五强”机关党支部创建,用好“五个一批”“五项机制”,全面实施“红分”管理,基层党组织凝聚力持续增强,有力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在推动经济发展、维护社会稳定、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等伟大实践中成长成才、建功立业。
张文民(卫辉市商务局局长):宝钢制罐项目仅用45天时间就完成了60万立方米的土方回填,实现了项目建设“两个100天”,奥昆烘焙食品项目从洽谈到公司注册成立仅用了10个工作日,被客商誉为“卫辉速度”“卫辉现象”。近年
来,卫辉市始终把开放招商作为做好经济工作的第一抓手,以招商的高质量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的高质量。得益于历届卫辉领导班子的高度重视、对主导产业的集群培养、完善的政策激励、精干的招商和项目服务团队、优越的营商环境,目前,在卫辉投资的上市企业达到18家,其中世界500强企业5家,国内500强企业3家,行业龙头企业4家,在新乡市成功实现招商引资工作“十连冠”。
杨清林:我们每周都召开例会,针对企业反映的问题,我们都一一落实到人,务必做到件件有落实,事事有回音。建立企业帮扶机制,“一企一策”帮助企业做好各种要素保障工作,实实在在为企业排忧解难。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加快推进企业开办、注销“一网通办”,“证照分离”改革、“多证合一”改革取得
突破性进展,企业问题限时办结率达90%以上,企业获得感不断增强。
张魏征(唐庄镇镇长):我认为,如果把县域经济比作一只雄鹰,那么这只雄鹰的头和躯干就是主城区,各乡镇则是雄鹰的翅膀,一双翅膀壮大有力,这只雄鹰才能展翅高飞、飞得更高更远。30多年来,唐庄镇迈出了治穷、致富、发展的“三大步”,由最初发展石头经济、种桃、搞大棚蔬菜,再到如今的“三化协调发展”和乡村振兴之路。这些成绩的取得,一方面得益于卫辉市委、市政府多年来给予唐庄“放水养鱼”、多予少取的宽松政策和大力支持,另一方面来自于有一位好的带头人——吴金印同志,他30多年来扎根唐庄,科学规划,一张蓝图绘到底,使唐庄镇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奋力追赶
跻身全省第一方阵
梁常运:现在我们的发展态势是比较好的,但与先进县市相比,还是一名追赶者,县域经济的“个子”还不够高、“体质”还不够强,实现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还存在明显短板。
但是,卫辉市有优越的交通区位优势,面临着中部崛起、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郑新一体化发展等千载难逢的机遇,对未来发展,我们信心十足、劲头十足。
王国生书记在全省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工作会议上强调,“优化开发县(市)要突出转型提质,坚持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双轮驱动,壮大优势产业集群”。张国伟书记要求各县(市)区“以强县富民为主线、以改革发展为动力、以城乡贯通为途径,加快形成特色突出、错位发展、竞相发展的县域经济新格局”。我们结合卫辉实际,确立了“县域经济进入全省第一方阵,争创县域治理‘三起来’示范县”的奋斗目标。下一步,我们将围绕“优先开发县(市)”的功能定位,围绕“三高四提五突破”工作目标,着力补短板、增优势、挖潜力,全力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在具体的工作中,我们要完善产业链条,壮大主导产业集群。力争到2024年成功打造食品饮料及包装、绿色建材两个百亿级产业集群;同时,抢抓政策机遇,坚定不移推进产业集聚区“二次创业”,力争今明两年成功创建省级经济技术开发区。
要加大政策支持,做大增量做优存量。设立总规模5亿元的产业发展基金,重点培育熔金股份上市香港主板,培育银金达新材料、中誉鼎力上市科创板,力争3年内纳税超千万元企业由现在的23家增长到43家,其中,超亿元企业由现在的2家增长到7家,力争到“十四五”末财政收入突破20亿元,地区生产总值达到300亿元。
要挖掘自身优势,培育经济增长新引擎,充分发挥卫辉交通区位、铁路三级货运站等优势,加快投资5亿元的中通快递和投资15亿元的韵达物流项目进度,加快
公铁物流园推进力度,打造豫北重要物流基地,全力培育县域经济发展新引擎。
要用好农村五项重点改革,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在总结试点经验基础上,推动各类合作社规模化运营,进一步增加村集体收入、增加村民收入,增强基层组织自身“造血功能”,激活农村发展内生动力。继续扎实推进土地综合利用改革、宅基地改革,积极开展拆旧复垦,通过回购收储复垦指标,进一步破解县域经济发展的资金和土地难题。
要完善工作机制,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扎实落实《关于推进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卫辉市优化营商环境十二条措施》,坚持好“周例会、月调度、季点评、半年观摩、年考核”工作推进机制,深入开展民营经济“两个健康”百县提升和“一联三帮”保企稳业专项行动,落实“链长制”,全力营造更加优良的营商环境,让企业舒心、开心、顺心、放心,吸引更多的客商和人才来卫辉投资兴业。
要大抓基层基础,着力强化组织保障。基层工作好,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才有坚实基础。我们将进一步加强干部队伍建设,锤炼广大党员干部想干事、能干事、会干事、干成事、不出事、干干净净来干事的精气神。加强企业家队伍建设,着力培养一批“懂经营、会管理、善决策、能开拓”的新型战略企业家。加强基层基础建设,以基层之治破解发展之困,推动高质量发展和高效能治理同频共振。
刘宁(卫辉市发改委主任):产业强则县域强,抓住了产业就抓住了县域经济的关键。在全力打造食品饮料及包装、绿色建材两个百亿级产业集群外,我们还高度重视新增长点的培育,从卫辉实际出发,着力培育现代物流业和先进制造业作为新的经济增长极,并建立了高规格的“链长制”。相信随着中通快递、韵达物流项目的签约落地,中誉鼎力、卓一智能制造等一批先进制造业项目的建设,卫辉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步伐将更加坚实稳健。
崔伟(卫辉市农业农村局副局长):农村五项重点改革是实施乡村振兴的突破口,是助力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
措。坚持把深化农村五项重点改革作为乡村振兴的突破口,让农村的土地、劳动力、资产、自然风光等要素活起来,推动资源变为资产、资金变为股金、农民变为股东,让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进一步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增强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活力和实力,大力推进乡村振兴和城乡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同时,以桃会友,充分展示卫辉桃产业形象、弘扬卫辉鲜桃产业品牌,以桃产业为重要抓手,促进乡村经济发展,推动卫辉乡村振兴。
杨清林: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离不开高素质的企业家队伍。下一步,我们将着力实施企业家素质提升工程,建立领军型企业高端人才培训机制,打造一批“懂经营、善管理、能创新”的企业家人才队伍。实施企业成长壮大工程,支持个体工商户新转为小微企业,规上企业加快股改上市或挂牌。实施创新平台培育工程,争创一批国家级、省级创新平台,打造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开展好产融对接、产销对接、产学研对接、产业与人才对接,切实解决企业融资、营销、创新、人才等难题。强化要素保障协调,完善煤电油运、土地、环保等要素保障机制,破解企业发展瓶颈制约。实施营商环境优化行动,进一步提振企业信心、激发市场活力、维护政府公信力。
张魏征:下一步,唐庄镇将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一是依托生态环境优势,借助新乡医学院医疗资源,共建卫辉市大健康产教园区;积极对接重庆新欧鹏教育集团,建立全年龄段教育园区,打造文教小镇。二是打好“三棵树”品牌,即山区栽柏树——打造绿水青山;丘陵栽楸树——兼顾生态经济;北部薄地栽桃树——发展优质林果,打造森林小镇。三是依托西山通用机场,与航空院校合作,发展飞机驾驶员培训、无人机制造以及航空关联产业,打造航空小镇。四是以唐庄镇被国家列为南太行创业精神红色旅游景区为载体,打造红色旅游小镇,使唐庄镇产业结构更趋优化,为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贡献镇域力量。
(本报记者王海玲整理)
□专家点评
卫辉的招商一直在我市县域经济中名列前茅,企业最终选择卫辉市一定是总体运营成本有优势,我想是几方面的原因。
首先是产业的集聚效应,以包装产业为例。市政协副主席、卫辉市委书记梁常运豪言道未来“企业包装的瓶子、薄膜、印刷等要在卫辉一站到位”,这将在一定范围内极大地节约企业运输和交易成本,我想这也是卫辉能够成为“中国包装名城”的底气。
其次是好的营商环境,降低了企业的摩擦成本。卫辉过硬的干部队伍,实行“周例会、月调度、季点评、年考核”工作推进机制,聚焦产业空白点及薄弱环节,着力开展延链、补链、强链招商,历届领导班子坚持主导产业不动摇,终于形成了今天的产业格局。
另一个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卫辉授予优秀企业家“人民功臣”称号,这一极高的荣誉,体现出卫辉尊重人才、狠抓带头人的先进思路。
如果真的让我对卫辉的未来提点意见,我想是增强科技创新的力量。卫辉虽然承接了许多产业转移项目,其中不乏世界500强的大企业,大型物流企业也将入驻,但这些企业的总部和研发中心多数不在本地。但未来是一个智能化时代,强有力的科研投入,大量的高素质人才聚集才会使卫辉这座千年古城迸发出新的勃勃生机。
——新乡市政府“十四五”规划专家组成员、省博士服务团成员、新乡学院副教授葛林
□辛言点睛
□李辉
有句话说得好:“有为才有位”,位次和位置往往成正比。过去采访听过这样一件事:某乡开全乡大会,某村村支部书记每次都蹲在最后垂头丧气,为啥?没有作为,不得领导的脸,因此就不会成为“座上宾”。
说到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就不得不提发展特色产业集群,高质量发展没有“龙头”带动,就不会有生机勃勃的“龙抬头”。一个地方缺乏核心竞争力,就像自卑之人,很难有踏破门槛的“红娘”牵线,“穷在山乡无人问”,怎会有外商“媚眼”青睐你?
卫辉市这些年强化产业支撑,培育壮大特色县域产业,做到了“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的有为之事,外商的眼里才有“卫”,梧桐树上落了不少金凤凰;领导的眼里才有“卫”,省委书记一年来两回,省长一个月来两回,市委书记张国伟多次前来调研,就是卫辉有为之功!
发出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最强音”,是要想方设法拉动创新引擎,破解瓶颈制约,延长数字化转型产业链,尽快在精神和行动上步入“快车道”。卫辉市奋力追赶跻身全省第一方阵,让我们看到一个奔跑的城市,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中的十足动能。
市政协副主席、卫辉市委书记梁常运说得好,高质量必须有高项目,高项目必须有高人才。要善于抓符合县域发展的载体,用老百姓的话讲,唱戏还得搭戏台哩,突出主导产业,把发展的平台搭好,自然会好戏连台。
机遇如“鸡”,它不会死等着你。用守株待兔的陈旧思维抓机遇,机遇早成“鲫鱼”,游进卫河了。近年来,卫辉市利用郑新一体化、郑新融合交通项目建设、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赵长城文化保护等地域优势、文化优势,紧紧抓住政策机遇,做好了有为有“卫”的文章。
再拿唐庄的桃赘言几句。一些老桃园品种退化,在水果市场已不具优势,如同旧城改造,老百姓对“老桃”很有感情,不忍“卸磨杀驴”。如此长痛,机遇势必“逃”之夭夭。具备高质量发展眼光者,则与高校签下战略协议,栽培黄金蜜等优质品种,让其得到有机认证,最高每斤能卖到30来块钱,并风风火火举办采摘节,开设桃王擂台赛。可见,有好的体制机制,有危中寻机、化危为机的意识,为高质量发展善于“搭棚”,必然在“爆棚”中迈向高端!
□策划:朱金明张哲□统筹:王高峰□执行:王海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