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8月1日~7日是世界第29个世界母乳喂养周,今年的主题是“支持母乳喂养,守护健康地球”,呼吁社会各界关注母乳喂养,重视母乳喂养与环境保护和气候条件之间的重要关联,激励大家通过支持母乳喂养来改善地球和人类的健康。借此机会总结出母乳喂养中常见的问题,带大家全面了解母乳喂养的科学知识。
母乳喂养对宝宝有哪些好处?
母乳是宝宝最理想的天然食物,含有0~6个月生长发育所需的全部营养,最容易消化和吸收,最利于宝宝的生长发育。母乳中含有独特的抗体,可以预防宝宝呼吸道感染、过敏、腹泻等疾病的发生,还可减少儿童期肥胖的发生。
母乳喂养可以增加母婴之间的感情,当宝宝在妈妈怀里吃奶时,可以听到母亲的心跳,因而得到更多安慰。母乳喂养时,宝宝与妈妈的视线交流,有利于宝宝情感发育。母乳喂养还能够促进宝宝口腔发育,预防牙齿咬合不正。
母婴皮肤接触有哪些好处?
母婴皮肤接触可以提高母亲催产素水平,促进乳汁分泌,帮助新生儿保暖,并使新生儿在母亲怀抱中获得安全感,减少新生儿并发症发生。大量科学证据证明,接受母婴皮肤早接触的产妇比没有获得早接触的产妇在产后第7天可产生多一倍的乳汁。因此,建议分娩后立即将新生儿放在母亲胸前开始不间断地肌肤接触,持续至少90分钟。
何时开始第一次母乳喂养?
新生儿出生后20分钟~50分钟会出现觅食迹象。表现为流口水、出现舔舌、舔嘴唇、寻找乳房、爬行、吸手指等,这些迹象表明新生儿有哺乳需求。新生儿通常在50分钟左右完成自主含乳,医务人员可协助母亲开始第一次的母乳喂养,进行早吸吮。
如何正确抱新生儿?
正确抱新生儿的四个要点:(1)新生儿头和身体应成一直线;(2)新生儿脸对着母亲乳房,鼻尖对着乳头;(3)母亲抱着新生儿贴近自己;(4)母亲不仅要托着新生儿的头颈部,还要托着臀部。
母乳喂养有哪些对母亲的好处?
母乳喂养与产后妈妈身体的恢复以及远期的健康有着密切的关系。当宝宝通过吸吮妈妈的乳房时,妈妈的脑垂体可产生催乳激素和催产素,并促进子宫收缩,从而减少产后出血的发生。科学研究表明,母乳喂养可以减少母亲患乳腺癌和卵巢癌的危险。
哺乳之后应注意些什么?
乳头移开:如果在哺乳结束时,宝宝已经睡着,不可以生硬地把乳头拉出。这时,应轻压宝宝的颏部,让宝宝松开口,乳头自然就会滑脱。
拍嗝:喂过奶之后,妈妈最好竖着抱起宝宝,从下往上轻拍后背,待宝宝
打嗝后在将其放下平躺。
排空剩余乳汁:每次喂奶之后,为减少乳汁淤积,妈妈应将乳房排空,这样可以有效预防乳腺炎,还可以促进乳汁分泌。
乳汁不足有哪些信号?
宝宝出生3天之后,大便颜色仍偏黑色、绿色或棕色;宝宝吃奶时,妈妈感觉到乳头疼痛,往往是含接姿势不正确,宝宝吃不到奶;宝宝每天吃奶次数少于8次,宝宝的尿量少且颜色深浓;宝宝每天排尿少于6次;宝宝每天排便少于3次;宝宝出生后10天后,体重没有恢复到出生时的水平;宝宝满月时,体重增长未达到600克。
疫情期间母乳喂养要注意什么?
疫情期间,为了增强婴儿的抵抗力,更应坚持母乳喂养。
(1)母亲尽量减少外出,必须外出时回家后要第一时间更换衣服、洗手。(2)每次哺乳前一定要洗手。(3)家中其他成员要注意个人卫生,勤洗手,回家更换衣服。(4)室内保持干净卫生,用清水擦洗家具、地板,但不需要过度清洁、大量使用含氯洗涤产品。(5)保持室内空气流通,注意适当开窗通风。
患有普通感冒发烧的母亲可以继续母乳喂养。因为乳汁中含有相应抗体,能够防止婴儿被感染。感冒的母亲在哺乳时要注意洗手,戴口罩,平时多饮水,遵医嘱用药。
(科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