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胡殿芳
“只要当过兵,骨子里一辈子都是一个兵,即使退伍也不改初心……”这是市社会福利中心(以下简称福利中心)退伍军人李东涛在单位“庆八一致敬最可爱的人”主题活动上的演讲。在这个收养照顾“三无”老人、孤残儿童和社会弃婴的福利中心,像李东涛一样的退伍军人就有6位,他们用侠骨柔肠诠释着爱与奉献。
郭中华在福利中心从事过很多工作,现在是社工科兼保卫科科长,负责接待、捐赠以及安排志愿服务工作。他对工作认真细致,经常与老人聊天,了解他们的生活需求,并积极联系社会爱心企业及个人,使他们的捐赠更加精准。
如果说福利中心的生活科像部队里的炊事班,那么夏金年就相当于炊事班班长了。他2011年退伍后就来到这个大家庭,承担起几百人的吃喝保障工作。为让老人和孩子吃好喝好,他严格把控食品安全卫生关,从清洁卫生、购买食材到烹饪过程都精细把关。同时,为了满足福利中心不同年龄段人群的饮食习惯,他还认真学习、研究营养知识,多方征求大家的意见,每周都制定出营养丰富、搭配合理的食谱。特别是今年疫情期间,福利中心全封闭管理,生活科的工作量更是加倍,但是他没有一句怨言,带领同事为大家提供了干净卫生、营养丰富的饭菜,获得了大家的一致好评。
在办公室工作的巍革新在部队训练时腿部受伤,走路多了就会腿疼,但他从未因此耽误工作,总是不停地穿梭在各个科室之间,写文稿、收发文件,同事说他腿上的旧伤就是一枚军功章。
“白师傅今天血压稳定,心情也不错;毛师傅今天好像胃口不太好,晚饭吃得少,得多注意他,晚上要是饿了,记得给他弄点儿东西吃……”说话的是樊晓亮,他正在交接班,他事无巨细的样子被同事笑称像个老太太,但他一点儿也不在乎,继续嘱咐着。
李东涛是老年护理员,他照顾着30多位老人,每天清洁卫生消毒擦桌子,给老人喂饭喂水翻身拍背剪指甲,与老人促膝谈心,无微不至地照顾着老人。
这些看上去粗犷的大男人,因为特殊的工作而变得心思细腻,总能及时发现老人的细微变化,及时妥善处理。疫情封闭管理期间,福利中心倡导职工写一封家书,工作人员李延昭写给两岁女儿的话是:“亲爱的宝贝,因为工作,爸爸不能陪你过生日了。等到春暖花开,疫情散去,我再给你补过生日。”字里行间,透露着军人的柔情与义不容辞的责任感。
虽然他们不再驰骋沙场,不再那么威武霸气,但是在福利中心这个大家庭里,他们为老人和孤残儿童“站岗”,依旧英姿飒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