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刘军旗
党支部建在研发一线、工厂车间、工地班组,将会产生什么样的作用?位于经开区的中关村e谷科技创业基地,短短两年时间里,就培育诞生了3家高新技术企业。成立才一年多的经开投资集团,疫情期间接连“啃下”不少“硬骨头”,成为经开区“一体两翼”发展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
没有脱离党建的业务,也没有脱离业务的党建。经开区以高质量党建为引领,实施机关、国企、非公企业党建三轮驱动,不断强基础、重规范、创载体、促发展,成为全市唯一国家级绿色园区。
几天前,中关村e谷科技创业基地联合党支部收到10份入党申请书,申请者均是入驻企业负责人。党支部书记刘国玲很兴奋:90后年轻人的入党积极性高涨,得益于党建工作越来越暖人心。
2018年7月,基地联合党支部刚成立那阵,入驻企业只有几十家,创新创业的小伙伴来自天南地北,怎么把这些思维活跃、理念前瞻的年轻人的心拢在一起?刘国玲一说到“党建”二字,随即有人摇头不解:我们都是来创业的,搞那些虚头巴脑的事儿,会有什么作用,岂不影响工作?
虚功实做,一定不同凡响。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期间,基地联合党支部公开征集意见建议,主动让企业“挑刺儿”,哪些方面服务不到位,需要补什么短板。“总体上服务比较贴心,但收取快递不方便。”有人试着提了一条建议。“企业的小事,就是我们的大事。看似琐细,说明我们的服务还不到位。”刘国玲说,随后,基地就在大厦一楼装上了精美实用的快递收递台。
这件小事让刘国玲明白了很多。科技型中小微企业不缺技术,但对一系列国家有关政策掌握得不透彻。比如,很多企业财务不规范,知识产权如何保护,如何享受国家和地方推出的各类扶持政策,创业者往往知之甚少。另一方面,开展党建活动,如果泛泛地开个会,企业的积极性也不高。基地联合党支部就把党建工作与政策宣讲、业务培训有机融合贯通起来,让年轻人既有政治理论上的淬炼,也有政策业务上的提升。此外,他们还设置了党建工作室,成立了青年企业家协会,让大伙儿有了共同学习、交流沟通的平台。经开区人社组织局也经常为基地管理者提供帮助指导,为基地装上远程教育设备,让企业党员有了集中学习、集中讨论的阵地。
今年疫情防控期间,年轻创业者宋卫强、宋尚凯有感于基层党员干部敢打头阵的冲锋姿态,率先行动,向联合党支部捐赠了650个防护口罩。目前,基地已拥有近百家各类科技型中小微企业,茵特赛尔、润宇新材料、流量新材料3家企业成功晋级为高新技术企业。
从中关村e谷科技创业基地向东行走几分钟,一座大型企业集团映入眼前。作为由老国企改制而来的起重企业,豫飞重工集团多年来始终没有放松抓党建,也深受党建之益。
今年“七一”,豫飞重工集团举行了庆祝建党99周年暨表彰大会,共产党员金士礼的故事引入瞩目。
(下转第二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