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刘军旗
 3800元、4500元、4800元……这是陈治国3个月 
 来的工资单,此外还有“五险”。搁5个月前,因为疫 
 情原因,在南方打工10多年的他不得不整天窝在家 
 里,出不了门,挣不了钱,急得不行。 
 更急的是河南科隆集团。作为我市343家国家 
 高新技术企业之一,该企业是全球最大的制冷系统 
 产业研发、生产及制冷方案解决服务商,年生产能 
 力6000万台套。“疫情防控期间,一边是客户急着催 
 订单,一边是缺技术工人,农民工又出不来。”集团 
 执行总裁尤保常告诉记者。 
 2月底,河南科隆集团紧急向市人社局求助。 
 随即,市、县两级人社部门和人力资源机构上下联 
 动,全力开展“云招聘”,一周之内就为该集团输送 
 500多人。老家在许昌、在新乡上大学的陈治国,就 
 是其中之一。 
 “看到招聘信息后,我随即在手机上确认一下, 
 又与企业电话联系,觉得挺不错。”学机电出身的陈 
 治国回忆。3月6日,河南科隆集团总裁办副主任杨 
 朝民开着自己的车,直接到了陈治国家门口。 
 当天上班,管吃管住,还买保险,一个月能歇2 
 天,陈治国心里暖暖的,干劲十足。“打算在新乡买 
 套房,安家呢!”豆大的汗珠滑下来,他一把抹过去, 
 又转身开始生产自动胀管。 
 同车间的女工张玲枝,也是那个时候进入公司 
 的。她说,疫情最吃劲的时候,在家没有活干,上 
 下开销大,干着急没办法。企业专车接过来,经过 
 面试就上岗了,一个月能挣三四千块钱,“很满 
 足!” 
 纾困惠企,更惠群众。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 
 我市城镇新增就业人员3.97万人,完成年度目标的 
 54.76%;失业人员再就业0.94万人,同比增长6.95%, 
 完成年度目标1.5万人的62.8%;就业困难人员实现 
 就业0.35万人,同比增长4.27%,完成年度目标0.45 
 万人的78.6%。 
 有人无岗、有岗无人。如何破解一直存在的就 
 业结构性矛盾?市人社部门综合施策,对企业实 
 施“减、缓、免”政策,经营困难企业可以缓缴社会 
 保险,上半年已为2.7万家企业减免7.39亿元社会 
 保险费,持续降低企业成本,助推稳定就业。同时 
 大力开展线上、线下技能培训,注册27家培训平 
 台,认定了17家企业开展自主培训。截至6月底, 
 全市发放社保、岗位、职介、培训等政策性补贴 
 6144.79万元,惠及城乡劳动者5.9万人次;共为 
 2131名企业在职职工发放314.3万元的职业技能提升补贴。 
 “我们每个月都有130多万元的减免补贴,减轻了企业负担,稳定了就业岗 
 位。”尤保常说,“企业生产已恢复到去年同期水平,完成全年目标任务很有信心!” 
 市人社局副局长时水利表示,就业是民生之本。无论“六稳”还是“六保”, 
 就业均居首位。保就业就是保住千家万户的“饭碗”。下一步,全市人社系统将 
 进一步完善政策体系,运用政策扶持、援助服务、职业培训、公益性岗位安置等 
 措施,积极落实各项稳就业政策,突出农民工转移就业服务,拓展高校毕业生就 
 业渠道,兜牢困难群体就业底线,更大力度促进就业、稳定就业,全力保障经济 
 社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