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学军
2019年9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郑州主持召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明确指出:“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保护传承与弘扬黄河文化上升至战略地位,这是国家首次将黄河文化作为战略任务提出。当前正值全省深入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之际,研深、弄通、搞清“黄河文化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这个根本问题,对于坚定文化自信和全面贯彻实施国家发展战略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黄河文化,是指中华民族在黄河流域生成的历史文明过程,或者说是中华民族在黄河流域及其历史上的一切(生存生产生活)文明活动成果。传承黄河文化,讲好黄河故事,就要探究其历史成因与思想内涵。
一是黄河中下游的特殊地貌。黄河文化,实质是以中原(河南)文化为思想内涵的黄河流域文化,范围涉及黄河流向及其改道地域。黄河自西向东分别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及山东9个省(自治区),最后流入渤海。黄河中下游以平原、丘陵为主。黄河中游是指河口镇至郑州市的桃花峪。黄河自河口镇急转南下直至龙门,将黄土高原分成两半,变成了峡谷型河道,左岸是山西,右岸是陕西。黄河出了峡谷,加之渭河、汾河两大支流汇入,河面豁然开阔,水流平缓,龙门到潼关河道主流摆动频繁,这里是“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之说的发源地。孟津以下是黄河由山区进入平原的过渡地段,域内又有洛河、沁河汇入,是黄河下游洪水的主要来源之一。黄河下游指桃花峪至入海口,泥沙淤积,河床抬高,是世界上著名的“地上悬河”。黄河在中下游的自然收放态势,致使黄河多次发生改道,形成了广袤的冲击平原,给东方人类文明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二是自然和谐的宜居环境。黄河流域四季分明,全年日照达2000至3300个小时,全年日照百分率仅次于日照最充足的柴达木盆地。九曲黄河奔流向前形成了多处绿洲,极具人与自然的生态和谐。据历史地理考古发现,亿万年前,这里温度较高、雨水充沛、动植物丰富多样,适合人类生育繁育。史前人类开始在这里不断聚落,孕育了中华文明,最终成就了璀璨辉煌的中国历史文化。
三是极具耕、牧的两种生产优势。人类文明起源于生产与劳动,生产劳动有耕种、牧狩两种方式。据文献记载和
考古证明,黄河流域中下游地区始终是耕种、牧狩两种生产劳动的交会、交流、交融之地,或自然迁徙、部族战争、发展壮大,两种文明多次汇聚与碰撞形成的文化漩涡,奠定与构建了黄河文化的源头、主流、主干、主体,凝聚起了中华民族的向心力量,铸就了以“大一统思想”为统领的黄河文化精神内涵。
四是自给自足的先进手工业。据考证,黄帝时期且最早的养蚕业、陶瓷业,以及大量的农耕工具等都出自黄河文明;早期人类的穴居式、半穴居式、有巢式居住方式遍布广大黄河流域。人类在这里由自然采集、围猎的生态性生活,到耕种蔷穑、逐水草而居的有意识聚集,逐步实现了由聚落到部落、到民族、到国家的转型发展。先秦时代的文化大遗址遍布黄河流域就是最好的证明。
五是黄河文明的繁衍生长。黄河文化“大一统思想”的精神内涵,决定了黄河流域及其发展形成国家的过程中必须实现统一。中国历史上在这里建都时间长达近4000年。举世公认的“四大文明”都出自黄河流域;盘古文化、女娲文化、伏羲文化、炎黄文化、大禹文化等在黄河流域叠彩纷呈。
六是黄河文化的鲜活基因。进入历史纪年以来,中华民族在黄河流域相继构建了洛阳、郑州、开封、安阳等历史文化名城,由此衍生的夏文化、商文化、周文化、春秋战国文化、隋唐文化、宋文化等,都是黄河文化在历史发展不同阶段、不同时期的典型代表,也是镶嵌着黄河文明的一颗颗历史文化明珠。另据考证,黄河中下游流域具有发达的青铜器冶炼技术和殷商时期就已经非常成熟的甲骨文。据统计,中华姓氏90%以上都源于黄河流域。黄河文明的曙光照遍黄河流域,成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成长摇篮。
七是黄河文化的成风化俗。黄河流域的人们普遍性格开朗、处事大方,习惯方言、风俗接近。特别是在文化传承上,比如吃的方面和种植方面都很接近;鼓乐文化、戏曲文化、秧歌文化等都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大致相同。一方水土养一方人。通过分析黄河文化的历史成因,很容易看出,由黄河文明发展形成的一次次历史文化漩涡,始终是推动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奋力向前的巨大思想引擎。黄河文化极具正统、厚重、敬业、自强、包容、创新的思想内核。
(作者单位:省人大常委会教科文卫委员会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