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金印
石金科同志的《人民永和》一书将要出版,嘱我作序,我很高兴,也很感激。说高兴,是因为这给了我一次机会,使我能把埋在心里多年的话说给老书记,尽管他已经无法听到,无法再给我教诲;说感激,是因为石金科同志为写好老书记,查阅了很多历史资料,走访了许多老同志,挽回了不少濒临失传的宝贵资料。这本书值得一读,老书记的精神值得我们好好学习和继承。
我最早听到郑永和的名字是上世纪60年代。那时我20多岁,在汲县狮豹头公社任党委书记。县委书记席光华经常教育我们这些年轻干部,不要好高骛远,要踏踏实实为人民办事,说老实话,做老实人。一次席书记到狮豹头检查工作,言谈中又谈起这个话题,说他原来在辉县任县长,书记谷占春,副书记郑永和。三个人兢兢业业配合默契,却因实事求是不肯虚报浮夸,被打成“右倾”撤职下放。但是不管下放到哪里,三个人仍勤恳工作不计较个人得失。郑永和由县委副书记降为辉县水利局第四副局长后,还竭尽全力,促成百泉湖提水工程,让县城北部四五个大队、近万亩耕地变成水浇田。不久,在毛主席召开的郑州会议上,三个人被撤销处分,谷占春、郑永和恢复工作,席光华被调到汲县任县长,后被提拔为县委书记。席书记的教导让我颇受教益,郑永和的名字也因此在我心中刻下烙印,在我心中激起一种强烈的愿望:我渴望自己也能像郑书记那样,为改变山河面貌和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有一番作为。
真正“认识”郑永和,是在1969年河南省召开的五千人大会上。会议秘书处安排我在会上作了一个《干部参加劳动,一刻也不脱离群众》的典型发言。会议间隙,我见到了心仪已久的两位榜样人物——林县县委书记杨贵和辉县县委书记郑永和。我把个人情况和会上的发言向他们作了个简单汇报。两位书记对我改变山区面貌的决心十分欣赏,鼓励我要加油干,为山区建设作出贡献!这次见面比较仓促,不过很快又有了第二次机会。那是在1971年春天的省党代会上,我与郑书记分在一个小组,又住一个房间,他担任新乡地区小组组长。我们在一起开会、一起讨论、一起就餐。夜间休息时,我们就互相交流工作经验,有哪些问题,就虚心向他请教。他总是不厌其烦,细心讲述,说起工作来思路清晰,头头是道。我们一直交谈到深夜才睡。
我渴望从郑书记身上学到更多更直接的东西。这一想法,很快在此后到辉县的三次参观学习中如愿以偿。第一次是1971年秋,汲县组织公社干部到辉县参观;第二次,是我带领狮豹头公社各大队干部到辉县取经;第三次是在新乡地区山区建设指挥部,我们在辉县郊东沟造田工地开现场会时,通过三个不同工地,我看到了在辉县县委领导下,数万民工齐奋起、千军万马战太行的恢弘场面;看到辉县人民发挥区域优势,实行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山沟建水库、灌渠绕山流、库渠联成网、旱涝保丰收的远景规划。特别是听郑书记介绍,
为了发动群众,县委提出在县直和各公社机关中实行“三簿”(记工簿、学习簿、请假簿)、“三田”(指挥田、实验田、种子田)、“三三制”(机关干部三分之一在机关工作,三分之一下基层调查研究,三分之一参加生产劳动,每月轮换一次)的决定,在广大干部群众身上焕发出无穷无尽的力量后,我深受启发。我把辉县当成狮豹头学习的榜样,郑永和也成了我心目中的偶像。
从辉县回来,大家心里头都憋着一股劲:论自然条件辉县和狮豹头差不多,辉县人能干成的,为啥我们干不成!“喊破嗓子,不如干出样子”。大家决心以辉县为榜样,以郑书记为榜样,带领狮豹头社员大干一场。我们学着郑书记的样子,带着社、队两级干部,在全社范围内开展山区大调查、公社“小长征”。经过调研,决定在塔岗拦河造田。在羊湾村附近的沧河滩打个山洞,让河水改道,腾出河滩造成良田,并于1973年10月16日,带领3000多干部群众开进沧河滩,在河滩岸边搭起草庵,盘开大灶,开始了狮豹头的改天换地运动。
就在这时,辉县形势发生变化,一些人自以为有功,应该得到提拔和重用,逼着郑书记封官许愿,伸手向党要权、要钱、要党票。郑书记是个讲究原则、党性很强的领导干部。他坚持党的干部要从治山治水一线提拔,要在实践中发现干部、识别干部,凭业绩、论贡献使用干部,不能拿原则做交易。那帮人不达目的绝不罢休,对郑书记采取“车轮战”,轮番进攻,日夜围堵,弄得郑书记无法下乡,无
法工作,连吃饭休息的时间都没有。在这种情况下,时任新乡地委副书记的席光华亲自到狮豹头找到我。问我,地委有个任务想交给你,你能不能完成?我说,党交给我的任务没有含糊,坚决完成。他说,地委几个主要领导研究,打算让辉县的郑永和书记到你这里来躲一阵子。你必须做到三点:一是管吃管住管看病;二是确保安全;三是绝对保密。我说,郑书记是我们的楷模,盼还盼不来呢,坚决完成任务!
席书记回去后,很快,一辆绿色吉普车绕道林县,把郑书记送到狮豹头。我见到郑书记高兴极了,改造狮豹头的规划,有些我心中还没底儿,正好向郑书记请教一番。起初俺俩住在一个屋里,床挨床交流谈心。后来,为安全起见,也为了让他能得到充分的休息,我把他安排到公社广播站一处僻静的闲房间。郑永和住在那里自己生火做饭,经常上山采些野菜,用白水煮面条吃。想改善生活时,就做“炒米汤”或面粉拌洋槐花做蒸菜。他最喜欢喝“炒米汤”。这是山区群众一种非常特殊的饭。山里人缺油想改善一下生活,使饭有点香味,就先把小米放在锅里炒一下,让其生出香气,再加上水煮,喝的时候就会感到满口生香。
郑书记虽然是来“避难”的,但思想从不消沉,始终和群众打成一片,没有一点儿官架子,心里想的都是党和人民的事业,走到哪里就干到哪里。他把狮豹头公社当成治山治水的第二战场。
(下转第三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