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4版:
      

发挥思政理论课的育人效能加强大学生的价值引领

新乡医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罗会宇

习近平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思政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高校思政理论课旨在帮助大学生拥有坚定正确的政治信仰、树立积极健康的理想信念和确立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青年大学生处于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是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塑造的黄金期,是从“埋头读书”转向“抬头问道”的酝酿期,是从学校小课堂融入社会大课堂的“最后一公里”,因而最需要精心栽培和正确引导。

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筑牢信仰之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是指导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高校思政理论课要发挥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坚持教育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贯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入教材、入课堂、入头脑、入心灵。目前,青年大学生正经历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下中国的崛起与腾飞,他们亲身感受着以人民为中心发展理念所产生的巨大成果,比如党中央领导全国人民取得抗击新冠疫情决定性胜利就是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的生动实践。因此,高校思政理论课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准确把握重大事件的思政教育契机,力争将鲜活的案例融入理论传授和价值传导之中,用真实的数据和真切的感受激发学生的政治、国家、制度和道路认同。

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点亮理想之光。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中国人民共同的梦想,即中国梦。它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科学研判国内国际形势的基础上所绘制的国家理型,是党和国家郑重的政治宣言,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担当和使命追求。志之所趋,无远勿届,穷山距海不能限。中国梦是勉励中国人民行稳致远的不竭源泉,是指导中国人民砥砺前行的精神旗帜。青年大学生正值树立理想信念的关键时期,高校理论课教师应把握时机、善用模范的力量,激励他们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坚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坚持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鞭策他们从马克思主义理论中汲取营养,帮助他们点亮理想之光,唤醒他们将个人理想与中国梦紧密结合的高度自觉,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梦想的过程中激活青春力量、实现个人价值。

用铿锵有力的中国精神奏响奋斗之歌。中国精神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统一,是强国兴邦之魂、砥砺奋进之源。实现中国梦必需倚重中国精神的内生力,奏响全民奋斗的最强音。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民族复兴的使命要靠奋斗来实现,人生理想的风帆要靠奋斗来扬起”。高校思政理论课应鼓励青年大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培育家国情怀的同时,更要扎根大地、苦干实干,传承“永久奋斗”的精神传统。追梦的道路一定不是一蹴而就的,必定是荆天棘地的。正是因为各种危机和挫折的考验,才能够练就过硬的本领,才能够从危机中把握新机。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师应充分发挥实践教学的积极效能,充分挖掘历史现实攻克时艰的中国故事,以丰富多彩的表现形式再现危机情境,让学生犹如涉身履险、亲身体悟典型人物所面临的困与难,深刻体验他们披荆斩棘、化危为机的中国精神,激励大学生以奋斗者的姿态,昂扬斗志、劈风斩浪,俯仰无愧于时代、无悔于青春。

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价值之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凝练和集中表达,是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它深刻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国家、建设什么样的社会和培育什么样的公民”这一问题。在新媒体技术蓬勃发展和网络空间浩如烟海的今天,青年大学生面临着各种社会思潮的冲击,如果自身价值观不正确、不坚定,则难以抵御错综复杂、多元流变的社会思潮的持续浸染。因此,高校思政理论课应以课堂教学的价值引导为底色、以实践教学的现场体验为契机、以小班研讨的深入辩证为突破,帮助大学生深刻领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意义和科学内涵、促进他们真切体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凝聚力和引领力,引导他们牢固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信,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立场,自觉将人生精力汇入服务人民、奉献社会的时代洪流。

总之,高校思政理论课应紧扣时代脉搏,以课堂教学为主体、以实践教学和小班研讨为两翼,锐意改革、不断创新,积极融合新媒体和信息技术,不断增强思政理论课的思想性、理论性、亲和力和针对性,扎实做好青年大学生的价值引领工作,切实提高立德树人的育人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