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海芹(获嘉县)
初夏,田间地头或马路边,总能看到一丛丛紫色的野花,毛茸茸的,在又直又长的茎上,像顶着一个紫色的小圆球。走近细看,叶子呈锯齿状,两两相对,一不留神,那尖尖刺就会刺破你的手指。
这种野草,我们老家唤作“刺芽儿菜”。关于“刺芽儿菜”,有一个耳熟能详的故事。——据说,春秋时期鲁国工匠鲁班被一株小草刮伤手指,他发现小草叶子边缘长着许多锋利的小齿,依照这种叶子的形状,鲁班打制了几十根边缘上带着齿的铁片,这就是锯子的来源。
在农村随处可见的刺芽儿菜,有一个很雅致的大名,叫“小蓟”。别看小蓟满身是刺儿,从药用价值来看,却是一个宝。汉朝末年的《名医别录》记载:小蓟性凉,味甘、苦;归心、肝经。现代医学更证实,小蓟有凉血止血、祛瘀消肿的功效,对心脑血管系统也有积极的疗效。
八九岁的时候,有一年在地里割麦子。我割麦的技能还十分生疏,别人镰刀一挥,麦子倒地一片。我是一小把一小把地割。忽然,一个钻心疼,镰刀割破左手食指,低头看时,血正往外冒,一滴滴滴到泥土里。“快,用刺芽儿菜敷!”一旁割麦的爸爸说。我来到田垄上,一朵朵紫色的花立在脚边,揪下几片叶子,在手里搓出青水,然后将糊状的叶子敷在伤口处。果然,没多久,血就止住了。之后,自然痊愈。
不用去卫生所,没有花一分钱,既
抗菌又消炎,在农村长大的孩子都知道刺芽儿菜的功效。疯玩的时候,一旦磕着碰着,有点小伤,只须敷上几片叶子,就跟没事人一样接着玩儿。
寻菜于山野,求蔬于荒芜。在饥寒年代,刺芽儿菜之所以被老百姓称为菜,是因为它可以喂猪喂羊。那时候,家家户户都有猪圈,都要喂猪,没有多余的粮食饭菜,就把麸糠和一些草绊在一起作为猪食。刺芽儿菜就是这样的一种菜。渐渐地,农村不喂猪了,刺芽儿菜作为菜的作用就不存在了,它彻底沦为人们眼中的草,杂草。
后来,我们搬到县城住,与农田土地越发疏离了。
有一次回老家,在路上不知道为什么儿子的膝盖磕破了,血流出来,他当时只有3岁,吓得哇哇大哭。不管怎么哄,横竖都是哭。我忽然想到刺芽儿菜,就说:“有一种神奇的草,能把血止住,妈妈给你找一找!”路边的小树林里长着很多刺芽儿菜。我拔了一颗,将草的汁液敷在儿子的膝盖上,草到血止,他果真不哭了。
刺芽儿菜的分布范围广,生命力特别顽强,再贫瘠皲裂的地方,只要有一抔泥土,它便摇曳出紫花来。乡邻们却总嫌弃它,嫌它抢了小麦的肥、水、光,一锄下去,斩为两截。
不过斩草除不了根,等来年春风一吹,园子里田野里,又是一片高低俯仰的毛茸茸的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