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5版:
  
本版新闻列表
 
新乡日报社旗下媒体: 新乡网 | 新乡日报 | 平原晚报
 
2020年6月17日 星期

小村庄的大发展
——卫辉市安都乡沧河村“党支部+‘三变’+贫困户”助力脱贫攻坚

炎炎夏日,麦田金黄,卫辉市安都乡沧河村党支部书记孟春生正在农耕路边为车辆装运收割后的小麦。“这是去年我们村集体合作社成立以来的第一次大丰收,504亩地差不多能收26万公斤,加上种植的30亩红花,两项毛收入合计56万元,村集体净收益最少能有6.5万元。”孟春生高兴地说道。

沧河村是山区移民村,位于卫辉市安都乡北部的丘陵地带,共有农户102户,耕地593亩。多年来,由于自然资源匮乏、地理位置偏僻,村里群众收入主要靠种植小麦、玉米等粮食作物,生活艰难,村民基本上有一半为建档立卡贫困户。虽然干部群众在增收致富的道路上苦苦探索,不断寻找符合村情民情的发展道路,但是受限于客观条件,一直未能如愿。直到孟春生说服全村上下,决心走农村“三变改革”道路,才算是真正看到了希望。

勤于学习,寻找致富门路

当选村党支部书记后,孟春生首先考虑的就是如何壮大村集体经济,“只有村集体发展壮大了,村里才有力量带领群众致富奔小康。”他四处参观学习,听专家、教授讲课,和有经验的村干部交流,找致富带头人取经。每学到一点知识都认真做好笔记,消化不了就把材料全部打印出来,反复推敲。有的群众不理解,说有这个必要吗?村上除了种庄稼,还能干什么?50多岁的孟春生不

为所动,毅然躬身前行。

几年来,孟春生也曾有过一些想法,但受客观条件制约,未能付诸实践。他常鼓励村干部,只要有决心、有信心,不怕失败,将来一定能找到一条致富路。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2019年7月,卫辉市组织各乡镇赴浙江省安吉市学习乡村振兴经验。“早就知道合作社、股份制、土地流转的概念,没想到是这样实施的。”这次学习,让孟春生受到很大启发,他决定从土地入手做文章,充分利用已有资源,用活各项扶持政策,借力发力,推动村集体经济发展壮大,带动全体村民增收致富。

选准载体,夯实发展基础

目标确定后,如何实现?沧河村创新推行“党支部+‘三变’+贫困户”的扶贫模式,紧密结合农村“三变改革”要求,聚焦脱贫攻坚目标任务,以村集体发展壮大为主线,以整合资源为重点,以全民参与、共同增收为目的,启动了新发展的快车。

为了打消群众疑虑,孟春生多次召开“两委会”、党员大会、村民代表会,介绍发展思路、运作模式、预期收益等,又聘请专家,围绕农村“三变改革”要求,结合村情进行讲解,让群众逐步了解了孟春生的发展思路。

“羊羹虽美,众口难调”。一次次会议、一次次讲解后,虽然大部分群众给予了理解与支持,但仍有不少群众持观

望态度,甚至是反对。“发展就是为了惠及全体村民,如果做不到,这是我的失职。”孟春生和党员对不理解、反对的群众逐一做思想工作。磨破嘴、跑断腿,一个多月下来,村里超过95%的群众都理解了孟春生的发展思路。为了让群众更加放心,2019年9月,沧河村“两委”干部写下承诺誓言:“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敢于担当、忠诚实干、团结班子,为沧河村经济发展努力奋斗,为实施‘三变改革’和打赢脱贫攻坚战打下坚实基础。”

全国著名“三农”专家卢水生指出,“乡村振兴的关键就是发展村集体经济,推进‘三变改革’的有效途径就是组建五大合作社,通过发展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实现产业发展有市场、生产经营有收益、农民集体有分红,保障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和农村富裕。”沧河村先后召集党员代表、村民代表征集意见和建议,制订村级股改方案,编制量化股权清册,开展清产核资,界定人员身份,推荐股东代表和理事、监事候选人,召开股东代表大会。通过一系列工作,成立了沧河村股份经济合作社,推举产生了股东代表,确定了包含所有贫困户在内的股东102人、土地股534亩,收回了集体荒滩土地60亩,初步实现了土地变资产、农民变股东、资金变股金的转变。

努力实践,梦想照进现实

沧河村股份经济合作社统一种植

流转的534亩土地,其中504亩种植小麦、玉米,30亩种植卫红花,在村集体荒滩土地种植60亩花椒树。对于534亩土地,每亩每年合作社支付群众800元保底分红,年底合作社根据收益情况为全体股民再进行第二次分红。合作社由专业农业公司托管,公司前期垫付种子、肥料、耕种等费用,并进行技术指导,小麦、玉米收获之后公司统一收购。

通过这种方式,沧河村每年可增加收入20万元~25万元,群众不仅以每亩高于当地约500元的价格获得土地收入,而且在合作社务工还能挣到每天50元的劳务报酬,年底还有分红。最关键的是,合作社机械化种植、收获,节约了不少劳动力,可以让群众有充足的时间出外务工增收。多个收入渠道显著增加了群众收入,尤其是保证了贫困群众收入的持续稳定。目前,全村仅剩1户贫困户未脱贫。

当小麦收益转账到村集体账户的那一刻,孟春生和村干部的脸上露出了灿烂的笑容,这笑容的背后,只有他们知道付出了多少心血和汗水:种植小麦要浇水好几次,村干部为了节约成本,自己修水渠;抢收红花那些天,全体村干部每天早上4点到田间开始劳动,晚上没有10点前收工的……他们心中只有一个信念,一定要带领群众脱贫致富,过上更好的生活!

(王静静王明来)


1997- © 版权所有:新乡报业传媒集团(新乡日报社) 运营服务:新乡网
咨询/投诉:0373-3046692 民生热线:3331100 技术支持:北大方正